祭见首座

佛法下衰,众魔峥嵘。
如虎而祴,白昼市行。
晚交得君,如黄河清。
君与予谈,洞见底里。
予建一事,君曰可纪。
予出一辞,君曰入理。
狂猘狺狺,嗾之者谁。
君蹑予足,怒形于辞。
古有徇义,舍父背师。
曷不千指,曷不百岁。
神祐靡专,贵奸寿悖。
谓天昭昭,天实茫昧。
君素清苦,简洁自持。
如政黄牛,标韵过之。
有德操才,得疾亦奇。
浮华眼前,道义千古。
昔有微言,噤不敢吐。
含哀以告,君必领悟。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作者悼念一位德高望重的僧人(见首座)的深情之作,用现代语言可以这样解析:

1. 开篇批判乱象
开头用"佛法衰败,妖魔横行"比喻当时佛教界的混乱,说这些败类像披着袈裟的老虎,公然在光天化日下招摇撞骗。这里用"白昼市行"生动刻画了伪善者嚣张的姿态。

2. 遇见知己的珍贵
作者用"黄河水变清"这种千年难遇的奇迹,来形容遇到见首座的难得。这位高僧能一眼看透事情本质,对作者提出的观点总能精准判断——说"可纪"(值得记录)或"入理"(合乎道理),展现了他极高的佛学修养。

3. 患难见真情
当有人像疯狗一样攻击作者时("狂猘狺狺"),见首座暗中踩作者脚提醒,并怒斥那些挑拨者。这里用"蹑足"的细节,既写出首座的保护,又暗示当时环境的危险。

4. 对不公的愤怒质问
作者愤慨道:古代有人为大义灭亲,为什么现在好人反而不长命?奸人却得富贵长寿?最后怒问苍天:"你说自己明察秋毫,其实根本瞎了眼!"("谓天昭昭,天实茫昧")这种直白的质问充满力量。

5. 逝者的高尚品格
见首座生活清贫如"政黄牛"(宋代著名苦行僧),但风骨更胜。作者痛惜:这样有德有才的人,竟得怪病早逝。对比"眼前的浮华"和"永恒的道义",暗示首座选择了后者。

6. 未言之痛的告别
结尾最感人:作者含着悲痛诉说那些"以前不敢说的心里话",相信首座在天之灵一定能懂。这种欲言又止的情感,比嚎啕大哭更显哀伤。

全诗精髓
通过刻画一位正直高僧的形象,揭露了当时佛教界的腐败。最打动人的是两种对比:一是乱世中首座如清泉般的品格,二是作者对"好人短命,恶人逍遥"的悲愤质问。诗中既有"踩脚提醒"这样生动的细节,又有对天怒吼的激情,更有"含哀告君"的隐忍,层层递进地展现了真挚的师徒情谊和对世道的控诉。

释善珍

释善珍(一一九四~一二七七《续补高僧传》作生绍兴甲寅,卒嘉定丁丑,误提前了一个甲子),字藏叟,泉州南安(今福建南安东)人,俗姓吕。年十三落发,十六游方,至杭,受具足戒。谒妙峰善公于灵隐,入室悟旨。历住里之光孝、承天,安吉之思溪圆觉、福之雪峰等寺。后诏移四明之育王、临安之径山。端宗景炎二年五月示寂,年八十四。有《藏叟摘稿》二卷。事见《补续高僧传》卷一一、《续灯正统》卷一一。释善珍诗,以日本宽文十二年藤田六兵卫刊本(藏日本内阁文库)为底本,编为一卷。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