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人求赙
德甫死数月,家贫不能葬。
其子泣告予,听之为惆怅。
予谓其子曰,今日汝宜往。
汝父在世时,满眼知识广。
高闳惯奔走,所事尽豪爽。
资财既饶裕,意气亦倜傥。
故人之子至,宁不动念想。
生死见情谊,真实非勉强。
应有郭元振,钱送几万镪。
应有柳仲涂,金馈几千两。
尧夫清廉吏,麦且五百饟。
子瞻酸寒儒,绢且四十丈。
彼但抽毡毛,此已归泉壤。
汝其试扣门,伫看赙盈帑。
予助嗟薄少,忝作汝父党。
苏诗赠季明,鄙语谩相仿。
其子泣告予,听之为惆怅。
予谓其子曰,今日汝宜往。
汝父在世时,满眼知识广。
高闳惯奔走,所事尽豪爽。
资财既饶裕,意气亦倜傥。
故人之子至,宁不动念想。
生死见情谊,真实非勉强。
应有郭元振,钱送几万镪。
应有柳仲涂,金馈几千两。
尧夫清廉吏,麦且五百饟。
子瞻酸寒儒,绢且四十丈。
彼但抽毡毛,此已归泉壤。
汝其试扣门,伫看赙盈帑。
予助嗟薄少,忝作汝父党。
苏诗赠季明,鄙语谩相仿。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讲的是一个让人心酸又现实的故事:朋友德甫去世几个月,家里穷得连安葬的钱都没有。儿子哭着来求助,诗人听后既难过又无奈。
诗人给这个年轻人出主意:"你父亲生前结交广泛,认识很多有钱有势的豪爽人物。现在你去求助,他们念及旧情应该会帮忙。"接着列举了几类可能帮忙的人:像郭元振这样的富豪可能给几万钱,像柳仲涂这样的官员可能送几千两金,清廉的官员尧夫至少能给五百石麦子,就连苏轼这样的穷书生当年都送过四十匹绢。
最后诗人惭愧地表示自己能力有限,只能略尽心意。整首诗用平实的语言揭示了三个深刻的社会现实: 1. 古代知识分子"死要面子活受罪"的困境——生前广交权贵,死后家人却要挨家乞讨 2. 人情冷暖的对比——富豪指缝里漏点钱就够穷人安葬,但需要主动乞讨才能得到 3. 诗人自己的无奈——明明看透世态炎凉,却不得不教年轻人去"讨债"
最打动人心的细节是"彼但抽毡毛"这个比喻:富人帮忙就像从毛毯上拔根毛那么简单,但对逝者家庭却是救命稻草。这种强烈的反差让人深刻感受到古代社会贫富差距的残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