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讲的是作者与两位禅师(东山禅师和冲晦)在杭州天竺寺夜谈后的感受,展现了文人雅士之间以诗会友、心灵相通的情谊。
全诗可以分成三个层次来理解:
1. 谦虚的开场(前四句) 作者先谦虚地说自己写诗水平不如两位禅师(仲灵和冲晦),但很欣赏他们的作品。他们都不是追求功名利禄的人,而是喜欢寄情山水的高雅之士。虽然认识时间不长,但精神层面的交流已经很深了——就像经历过风霜考验的老朋友。
2. 深夜谈心(中间两句) 在寺庙的灯下,作者回想自己半生经历,不禁觉得有些好笑。雨后清净的夜晚,他们彻夜长谈,交流内心最真实的想法。这里的"灯前""雨后"营造出宁静深邃的禅意氛围。
3. 相约未来(最后两句) 作者希望今后继续用诗歌保持联系,不要中断这份情谊。夜深人静时,他们一起听着山中猿猴的啼叫——这个画面既空灵又带着一丝孤寂,暗示着知音难觅的感慨。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 用"灯前笑平生""雨后论心"这样生活化的场景,展现文人雅士的精神世界 - "听夜猿吟"这个结尾余韵悠长,让人联想到深山古寺的幽静 - 通篇没有直接说"友谊",但通过"神交""同听"等词,把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情谊写得格外动人
就像现代人聚会后发朋友圈感慨一样,这是古人用诗歌记录的一次难忘的知音之会。
杨蟠
章安人,字公济。仁宗庆历六年进士。为密、和二州推官。诗为欧阳修所称。苏轼知杭州,蟠通判州事,与轼唱酬甚多。历知寿州卒。平生为诗数千篇,号《章安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