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写的是岁末年初时,诗人寻梅不见的惆怅心情,充满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故乡的思念。
前四句用对比手法:新年旧岁交替本是喜庆时刻,往年这时梅花总与白雪相映成趣,但今年走遍三州(多地)却不见一朵梅花开放。这种反常现象让诗人感到失落,就像我们过年时发现少了某个重要年货,心里空落落的。
后四句情感更细腻:眼前只有萧瑟的野水寒烟,诗人不由想起故乡此时应是霜月映梅的美景。"夜窗却恐劳幽梦"这句很妙——他连睡觉都怕梦到梅花,因为梦醒会更惆怅,于是赶紧写诗来代替真实的梅花,就像现代人拍不到美景就画一幅来弥补遗憾。
全诗最动人的是把"不见梅"这件小事,写出了人生共通的体验:我们总在特定时节期待某些事物(比如春节的鞭炮、中秋的月饼),当期待落空时,那种怅然若失会勾起对家乡、对过往的深切怀念。诗人用速写新诗"栽"梅花的方式,教会我们如何用创作来安放这份思念。
朱熹
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逆翁。谥文,又称朱文公。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