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舍假山
玉峰高爱搀天碧,过眼云关无处觅。
才将呀豁向疏窗,已见峰棱翻瘦脊。
明月照出溪中水,清风扫遍岩边石。
悬崖绝磴疑可揽,白露苍烟俱咫尺。
天阴未彻山阴寒,雨声欲绝泉声乾。
须知物理有真妄,岂识道眼无殊观。
万象森严掌握内,大块俯仰毫芒间。
抽身更洗清净足,探历幽深非所难。
山僧作山真有以,诗人吟诗从此始。
意教妙手发天悭,戏取神功当众美。
君不见浣花野老深结庐,白盐赤甲龙虎趋。
清吟醉赏左右足,当时应笑秦鞭驱。
才将呀豁向疏窗,已见峰棱翻瘦脊。
明月照出溪中水,清风扫遍岩边石。
悬崖绝磴疑可揽,白露苍烟俱咫尺。
天阴未彻山阴寒,雨声欲绝泉声乾。
须知物理有真妄,岂识道眼无殊观。
万象森严掌握内,大块俯仰毫芒间。
抽身更洗清净足,探历幽深非所难。
山僧作山真有以,诗人吟诗从此始。
意教妙手发天悭,戏取神功当众美。
君不见浣花野老深结庐,白盐赤甲龙虎趋。
清吟醉赏左右足,当时应笑秦鞭驱。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座人工假山的精巧绝伦,以及诗人由此引发的哲学思考。全诗可分三个部分来理解:
第一部分(前八句)生动描写假山的逼真效果: 开篇用"玉峰高耸入蓝天"的夸张手法,表现假山虽小却有真山的气势。接着用动态描写:刚把窗户推开一条缝,就看见陡峭的山脊;月光能照出溪水,清风吹拂岩壁,悬崖上的石阶仿佛触手可及,连山间的雾气都近在咫尺。这些细节描写让读者感受到假山虽是人造,却栩栩如生。
第二部分(中间八句)转入哲理思考: 诗人由假山联想到"真实与虚幻"的哲学命题——天气变化时假山也能呈现阴寒效果,雨声泉响似乎就在耳边。但诗人提醒:真正悟道之人能看破表象,认识到万物本质相通。最精彩的是"万象森严掌握内,大块俯仰毫芒间"两句,说高人能把浩瀚天地浓缩在方寸之间,暗喻这座假山就是宇宙的微缩景观。
第三部分(最后八句)赞叹创作艺术: 诗人称赞僧人制作假山是"妙手解开天工的吝啬",用人力再现了自然神韵。结尾用杜甫建草堂的典故,说真正的艺术创作应该像杜甫那样与自然和谐共处,而非像秦始皇驱山填海那样违背自然。这里点明主旨:最高明的艺术不是征服自然,而是用智慧再现自然之美。
全诗最妙处在于:通过描写一座假山,既展现了工匠的精湛技艺,又探讨了"人工与自然""真实与虚幻"的深刻命题。诗人最后提出的艺术理念至今仍有启示——好的艺术品不是对自然的简单模仿,而是要用心捕捉自然的神韵。
米芾
米芾(1051-1107),北宋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祖籍太原,迁居襄阳。天资高迈、人物萧散,好洁成癖。被服效唐人,多蓄奇石。世号米颠。书画自成一家。能画枯木竹石,时出新意,又能画山水,创为水墨云山墨戏,烟云掩映,平淡天真。善诗,工书法,精鉴别。擅篆、隶、楷、行、草等书体,长于临摹古人书法,达到乱真程度。宋四家之一。曾任校书郎、书画博士、礼部员外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