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阳台·己丑秋日,一九四九年。与六禾、伯孝、无庵、庸斋漱珠冈看桂花,依刘叔安体
南云遗祠,西风故国,瑶溪烟水苍凉。
招隐何人,小山丛桂犹荒。
灵根不朽还容蠹,待花时、管领秋芳。
问姮娥、天上高寒,几度霓裳。
托身玉宇琼楼地,好分携月色,吹遍天香。
金粟光中,华鬘弹指茫茫。
青枝拟拂仙坛净,奈桑尘、依旧飞扬。
正纷数、丹蕊交柯,烘染骄阳。
招隐何人,小山丛桂犹荒。
灵根不朽还容蠹,待花时、管领秋芳。
问姮娥、天上高寒,几度霓裳。
托身玉宇琼楼地,好分携月色,吹遍天香。
金粟光中,华鬘弹指茫茫。
青枝拟拂仙坛净,奈桑尘、依旧飞扬。
正纷数、丹蕊交柯,烘染骄阳。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词写于1949年秋天,作者和几位朋友在广州漱珠冈赏桂花时的所见所感。全词通过桂花这一意象,既描绘了眼前美景,又暗含对时局的感慨。
上阕(前半部分): 开篇用"南云""西风"勾勒出萧瑟秋景,祠堂、故国等意象营造出历史沧桑感。"招隐"二句借用汉代淮南小山《招隐士》的典故,暗示当时社会动荡、人才隐退的现实。后几句写桂花虽经历风霜("容蠹"指被虫蛀),却依然绽放,用"问姮娥"的拟人手法,将桂花比作月宫仙子,展现其高洁品格。
下阕(后半部分): 转入对桂花的直接赞美。"玉宇琼楼"形容桂花生长环境的高贵,"分携月色"说它带着月光般的清辉。但"华鬘弹指茫茫"笔锋一转,暗示美好事物转瞬即逝的惆怅。最后"青枝"几句最耐人寻味:桂花想拂净仙坛(象征高洁理想),却无奈尘世纷扰("桑尘"指俗世尘埃)。结尾的"丹蕊交柯,烘染骄阳"看似在描写阳光下怒放的桂花,实则暗含对新时代的复杂情感。
全词妙处在于: 1. 明写桂花,暗喻时局,将个人感受与时代背景自然融合 2. 用典自然,如"招隐""姮娥"等,既典雅又不晦涩 3. 语言既有"金粟""华鬘"的精致,又有"桑尘飞扬"的朴实,形成张力 4. 结尾留白,让读者自行体会在历史变革中知识分子的复杂心境
就像我们秋天赏桂时,既会为它的香气陶醉,也会联想到人生际遇一样,这首词正是通过桂花,写出了那个特殊年代文人特有的忧患意识与精神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