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行见孤桐诗
桐生丛石里,根孤地寒阴。
上倚崩岸势,下带洞阿深。
奔泉冬激射,雾雨夏霖浮。
未霜叶已肃,不风条自吟。
昏明积苦思,昼夜叫哀禽。
弃妾望掩泪,逐臣对抚心。
虽以慰单危,悲凉不可任。
幸愿见雕斫,为君堂上琴。
上倚崩岸势,下带洞阿深。
奔泉冬激射,雾雨夏霖浮。
未霜叶已肃,不风条自吟。
昏明积苦思,昼夜叫哀禽。
弃妾望掩泪,逐臣对抚心。
虽以慰单危,悲凉不可任。
幸愿见雕斫,为君堂上琴。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棵孤独生长在岩石间的梧桐树,通过树的境遇隐喻人生的坎坷与坚韧,同时寄托了作者对命运转折的期待。
1. 孤桐的生存环境(前八句) 诗人用电影镜头般的语言展现这棵梧桐的艰难处境:它扎根在冰冷的石缝里,头顶是摇摇欲坠的悬崖,脚下是幽暗的深涧。冬天要承受激流的冲击,夏天被潮湿的雾气包裹。还没到秋天,它的叶子就早早凋零,没有风吹,枝条也会自发地发出呜咽般的声响。这些描写不仅生动,更暗含深意——恶劣环境中的梧桐,就像现实中遭受磨难的人。
2. 情感共鸣(中间四句) 诗人把梧桐的遭遇和两类失意者联系起来:被抛弃的女子整日以泪洗面,被放逐的官员只能独自抚胸叹息。梧桐成了这些边缘人的情感投射对象,它的"悲吟"仿佛在替人间苦难发声。这种写法让自然景物有了人的情感温度。
3. 全诗转折点(最后两句) 在最绝望处突然出现曙光:梧桐虽然饱经风霜,却依然渴望被能工巧匠雕琢,变成华堂上的古琴。这个比喻太妙了——苦难不是终点,只要遇到伯乐,最卑微的生命也能焕发光彩。就像今天我们常说的"是金子总会发光",诗人用梧桐的期待,道出了所有怀才不遇者的心声。
这首诗打动人的地方在于: - 用树写人,每个读者都能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 - 环境描写极具画面感,读着文字就能脑补出那个阴冷潮湿的山涧 - 悲而不哀,在困境中依然保持希望,这种精神特别鼓舞人 - 最后两句的转折堪称神来之笔,把全诗意境从压抑升华到充满可能性的境界
鲍照
鲍照(约415年~466年)南朝宋文学家,与颜延之、谢灵运合称“元嘉三大家”。字明远,汉族,祖籍东海(治所在今山东郯城西南,辖区包括今江苏涟水,久居建康(今南京)。家世贫贱,临海王刘子顼镇荆州时,任前军参军。刘子顼作乱,照为乱兵所杀。他长于乐府诗,其七言诗对唐代诗歌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有《鲍参军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