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中望茅山有感
危亭对名岳,毕景扶钩栏。
白鹭伺察过,低昂若弓弯。
去岁负笈游,最住元符间。
栎林带修竹,清派流珊珊。
离留叫昼静,洞天生春寒。
伟哉老宗师,作屋云雨端。
竟为杀虫蚁,不活升龙鸾。
遗体但解蜕,故宫亦烧残。
今创已半旧,万柱扶玄坛。
遂以两不借,一筇履巑岏。
入宅问玉斧,采芝投金环。
墨沼篆结字,丹台气成盘。
将谓便隐遁,遽尔罹间关。
夷甫麈尾堕,荀令香炉闲。
再获望奇秀,恍然神观还。
如见大仙伯,被发绿映山。
两君控鹄从,俱着汉小冠。
俗累当复驰,煮药鼎欲翻。
白鹭伺察过,低昂若弓弯。
去岁负笈游,最住元符间。
栎林带修竹,清派流珊珊。
离留叫昼静,洞天生春寒。
伟哉老宗师,作屋云雨端。
竟为杀虫蚁,不活升龙鸾。
遗体但解蜕,故宫亦烧残。
今创已半旧,万柱扶玄坛。
遂以两不借,一筇履巑岏。
入宅问玉斧,采芝投金环。
墨沼篆结字,丹台气成盘。
将谓便隐遁,遽尔罹间关。
夷甫麈尾堕,荀令香炉闲。
再获望奇秀,恍然神观还。
如见大仙伯,被发绿映山。
两君控鹄从,俱着汉小冠。
俗累当复驰,煮药鼎欲翻。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旅途中遥望茅山时的所见所感,充满了对自然与人文的深刻感悟。
开篇写作者站在高亭上眺望著名的茅山,直到夕阳西下仍倚栏不舍离去。白鹭飞过的姿态像拉弯的弓,这个生动的比喻让画面瞬间鲜活起来。
接着回忆去年游历茅山的情景:栎树林与修竹相伴,清澈的溪流叮咚作响,离留鸟的鸣叫更显山间宁静,洞天福地却带着春寒。这里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的多重描写,让人仿佛身临其境。
诗中特别提到茅山上的老宗师(可能指得道高人),他建造房屋不为显赫,只为不伤害虫蚁,也不养龙鸾这样的神物。这种超脱物欲的境界,与道家崇尚自然的思想相呼应。
随后笔锋一转,写如今茅山宫观虽经重修,但作者拄着竹杖重游时,仍能感受到仙家气息:探访玉斧遗迹、采摘灵芝、观摩墨池篆字、感受丹台灵气。这些意象都充满道教色彩,营造出神秘空灵的氛围。
最后作者突然从仙境回到现实,用"麈尾堕""香炉闲"暗示修仙之梦的破灭。但当他再次望见茅山奇秀的景色时,恍惚间又看到仙人身影——两位着汉冠的仙君驾鹤而来。这个亦真亦幻的结尾,既表达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也透露出俗世牵绊的无奈。
全诗在现实与仙境间自由穿梭,通过鲜明的对比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自然山水的灵性之美和修道之人的超然境界,同时流露出作者既向往隐逸又难以割舍尘世的矛盾心理。诗中"杀虫蚁"与"升龙鸾"的对比尤其精妙,用最微小的生命和最尊贵的神兽作比,突显出真正的修道者平等对待万物的胸怀。
周文璞
周文璞(约公元1216年前后在世)字晋仙,号方泉,又号野斋、山楹等,阳糓(今属山东)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宋宁宗嘉定中前后在世。祖上农事耕桑。祖、父随宋室南渡而流落江南。他在宁宗时曾任过溧阳县丞,后隐居于方皋,穷困潦倒。与南宋著名词人姜夔友好。著有《方泉集》四卷。《四库总目》张端义极称他的灌口二郎歌、听欧阳琴行、金铜塔歌,以为不减李贺与李白。词存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