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次寻访深山古寺的旅程,充满曲折与哲思。
前四句像一组移动的镜头:先是蜿蜒的山路和隐藏在曲折地势中的农田,展现进山的不易;随后茂密森林如绿色海洋般吞没视线,古寺静静矗立其中,像深潭般幽静。这些画面用"崎岖""委曲""深似海"等词,营造出神秘幽深的氛围。
后四句转向内心感受:诗人提到传说中的禹王碑(古代圣王大禹的遗迹),却说"不可到""真谩传",暗示追寻古迹的徒劳。结尾尤其耐人寻味——眼看天色将晚该回去了,却突然感到迷茫,这种犹豫不决,其实暗含对人生追求的思考:我们苦苦追寻的东西,是否真如想象中重要?
全诗妙在将爬山过程转化为心灵之旅。表面写景,实则通过"未可到""欲去又茫然"等心理描写,传递出一种人生感悟:有些追寻未必有结果,但过程本身已足够动人。古寺的幽深与内心的迷茫形成巧妙呼应,让山水诗有了哲学深度。
折彦质
云中(今山西大同)人,字仲古,号葆真居士。折可适子。高宗绍兴六年,累官签书枢密院事,寻罢。秦桧为相,以彦质为赵鼎所引,安置郴州。有《葆真居士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