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水

漾漾悠悠几派分,中浮短艇与鸥群。
天街带雨淹(一作含)芳草,玉洞飘花下白云。
静称一竿持处见,急宜(一作愁)孤馆觉来闻。
隋家柳畔偏堪恨,东入长淮日又曛。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又略带忧伤的江南水乡画卷。

开头两句像电影镜头一样展开:水波荡漾,几条支流分散开来,水面上漂着小船,还有悠闲的白鸥。画面安静又生动,让人仿佛能听到水声和鸥鸟的鸣叫。

接着,诗人用“天街带雨”和“玉洞飘花”两个充满仙气的比喻,写雨后芳草湿润、花瓣随风飘落的景象。这里的“天街”和“玉洞”并不是真实的地名,而是诗人用来形容自然美景的浪漫想象,让普通的雨景和落花显得格外空灵。

第五、六句突然转折,从静到动。钓鱼人安静地握着鱼竿,而远处孤零零的旅舍里,有人被急促的水声惊醒。这一静一动的对比,让人感受到水乡生活的两种节奏——有的悠闲,有的孤寂。

最后两句借隋堤柳树的历史典故,点出全诗的情感基调。隋炀帝当年为了游玩开凿运河,在两岸种满柳树,但最终王朝覆灭,柳树依旧,物是人非。诗人看着眼前的河水流入淮河,夕阳西下,一种时光流逝、历史无情的感慨油然而生。

全诗的精妙之处在于: 1. 画面感极强——每一句都能在脑中形成清晰的图像,像水墨动画。 2. 动静结合——既有鸥鸟、流水的动态美,又有持竿垂钓的静态美。 3. 以小见大——通过小船、柳树等小景物,引出对历史变迁的深沉思考。 4. 情感含蓄——不直接说“我很难过”,而是用“日又曛”(夕阳西下)的景象,让读者自己体会那种惆怅。

普通人读这首诗,即使不了解隋朝典故,也能被“流水落花”“孤馆夕阳”的意境打动,因为它触碰到了人类共通的感受——对美好易逝的惋惜,对时光无情的无奈。

罗邺

罗邺 (825—?),字不详,余杭人,有“诗虎”之称。约唐僖宗乾符中前后在世。著有诗集一卷,《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