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一位古代读书人在赶考路上写下的感慨,用大白话来说就是:
他回头看看过去,发现以前的事都像灰尘一样飘散了。这些年自己像个流浪汉一样四处奔波("东西南北身"就是到处跑的意思)。在南京("白下"是南京古称)参加过三次科举考试,每次都像做了一场梦。在山水间蹉跎了十年光阴,还是个落魄书生。
他现在想通了:人生穷富都是命中注定,不用去算命("卜"就是算卦)。但心里还是放不下一个念头:要是哪天富贵了,一定要帮助穷人。在科举考场("名场")拼搏这么多年,结果发现自己还是老样子——头上戴的还是那顶旧书生帽子("儒巾"就是书生戴的头巾)。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1. 写出了古代读书人的真实困境——寒窗苦读多年,却总考不上功名 2. 表面说认命,其实不甘心,特别是"富贵济贫"的愿望很打动人 3. 用"旧儒巾"这个形象结尾特别妙,让人一眼就看到他十年不变的落魄样子 4. 语言特别接地气,没有堆砌典故,就像在跟我们聊天
就像现在有人考研考公多年没上岸,自嘲说"还是那个背着旧书包的我",这种自嘲里带着心酸,但又有几分豁达,很容易引起共鸣。
李鸿章
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称李中堂,亦称李合肥,本名章铜,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慈禧太后视其为“再造玄黄之人”,著有《李文忠公全集》。与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与俾斯麦、格兰特并称为“十九世纪世界三大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