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和正仲游华严此君亭
邂逅相遇三诗翁,适我愿兮江之东。每乘高兴即同赋,矧值修竹华严宫。
迫穷收弃势相远,交我以淡情何重。古来金石论贤达,应求本自声气同。
清晨登此亭,亭前罗层峰。浮云开白日,金影升珠栊。
高标不逐四时变,翠色可夺千葩红。一日无此君,子猷啸咏已不浓。
清风飒然至,渊明喜动羲人容。化龙况是葛陂杖,待凤幸列朝阳桐。
伶伦裁嶰谷,律吕因雌雄。太和尚可致天地,烦想岂特疏心胸。
下逮汉蔡邕,取椽制笛柯亭中。与夫皮为冠兮叶为酒,皆自荆阳之贡东南之美兮,冒霜停雪拂景云而萦惠风。
吾曹对此但欲适清乐,不学渭川之人兮资千亩以敌万钟。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三位诗人在华严宫旁的竹林亭子相遇的场景,表达了他们志趣相投、淡泊名利的文人情怀。全诗可以分成三个部分来理解:
第一部分(开头到"交我以淡情何重")写诗人与两位知音意外相逢的喜悦。他们像古代贤人一样,因为共同的志趣而成为挚友,这种君子之交虽然看似平淡,却比势利之交更珍贵。
第二部分("清晨登此亭"到"烦想岂特疏心胸")重点描写竹林美景。清晨的亭子被群山环绕,阳光穿透云层照在珠帘上。竹子四季常青的翠色胜过百花,让人联想到王徽之"不可一日无竹"的典故。清风吹过时,连陶渊明这样的隐士都会露出笑容。诗人用"化龙杖""朝阳桐"等典故,赞美竹子既能做成葛洪的神奇拐杖,又能吸引凤凰栖息,暗喻文人既有才能又品格高洁。
第三部分("下逮汉蔡邕"到最后)通过历史典故展现竹子的多种用途:蔡邕用竹制笛、古人用竹皮做冠、竹叶酿酒,这些都是南方上贡的珍品。但诗人说,他们欣赏竹子不是为了这些实用价值,而是纯粹享受竹林带来的清雅乐趣,不像某些人种千亩竹林只为谋利。
全诗通过咏竹,展现了文人雅士不慕名利、崇尚自然的精神追求。诗人用"一日无此君"的典故,把竹子比作不可或缺的精神伴侣;用"清风飒然至"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竹林带来的心灵洗涤。最后用对比手法,讽刺了功利主义者,突出了真文人清雅脱俗的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