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王谷原比部遗稿
先生读书万卷破,可怜一字不求饿。块垒惟将杯酒浇,孤咏幽吟少人和。
中年奔走向长安,长安热客冷眼看。往来素心只三四,哀歌击筑相鸣弹。
久之入直中书省,涕长一尺衣衾冷。旋复对策改郎官,不乐文书乐闲静。
翻然便赋《归去来》,老屋数间门不开。家徒壁立何所有,但有及榻青青苔。
忆昔京华暂侨寄,我时幼小犹能记。频向床头索纸笔,东涂西抹供游戏。
悲哉转瞬几经秋,先生修文归玉楼。人间万事半陈迹,如露如电如水沤。
留传手稿千番纸,身后空名惟此耳。诗能穷人穷益工,自古才人皆若是。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一个叫王谷原的读书人悲凉又洒脱的一生,用白话说就是"满腹才华却混得惨,但活得很通透"。
开头说他读破万卷书,却穷得吃不上饭("一字不求饿"是自嘲读书不能当饭吃)。心里憋屈只能借酒消愁,写的诗也曲高和寡没人懂。中年跑到京城长安求发展,结果被势利眼们冷落("热客冷眼看"写尽世态炎凉),只有三四个知心朋友能一起喝酒唱歌。
后来好不容易当了个小官("入直中书省"),但觉得官场没意思,宁可回家躺平("涕长一尺"夸张说委屈,"衣衾冷"说心寒)。辞职回老家后穷得家徒四壁,青苔都长到床榻上了,却自得其乐(用陶渊明《归去来》的典故表示主动选择清贫)。
中间插叙作者小时候的记忆:王谷原当时暂住京城,小孩常缠着他要纸笔涂鸦。转眼间人已去世("修文归玉楼"是文雅说法),只留下千张诗稿。最后点明主旨:好诗往往出自困顿之人("诗能穷人穷益工"),从古至今有才的都这命。
全诗妙在把清贫写得有骨气,比如"老屋数间门不开"像在说"我穷我骄傲";把死亡也说得豁达,用"如露如电"比喻人生短暂却很绚烂。读完既觉得心酸,又被这种"宁可穷也要活得真"的态度打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