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楚野见草花都不能名感赋 其二

红者亦有萼,翠者亦有英。彼芳诚自好,愧不能以名。

夫草焉用名,楚产则楚荣。始怜楚人词,喻草其乡情。

目遇即抽思,手搴即发声。何必曲相假,外饰衰中诚。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诗人在楚地郊野看到许多不知名的花草,有感而发。他用非常质朴的语言表达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事物的价值不在于名字,而在于其本质。

前四句说:红花也有花萼,青草也有花瓣("英"指花瓣)。这些花草确实很美,但我却叫不出它们的名字,这让我感到惭愧。这里用"红萼""翠英"的对比,突出花草天然的美。

接着诗人笔锋一转:野草何必非要有个名字呢?只要是楚地生长的,就是楚地的骄傲。这里体现了诗人对本土自然之美的珍视,反对用外在标签来评判事物价值。

后面六句是诗人的感悟:现在我才明白,楚辞里用香草比喻乡愁是多么贴切。眼睛看到就能引发思绪,随手采摘就能激发诗情。何必非要借用远方名贵的花草("曲相假"指拐弯抹角地借用)来装饰诗文呢?那样反而会削弱真实的情感。

全诗核心是说:真正的美和诗意就在我们身边,不需要刻意追求远方的、有名气的事物。最打动人心的作品,应该来自对眼前真实生活的观察和感悟。诗人用不知名的野草作比喻,倡导一种质朴自然、发自内心的创作态度。

钱载

钱载(1708—1793),字坤一,号萚石,又号匏尊,晚号万松居士、百幅老人,秀水(今浙江嘉兴)人,清朝官吏、诗人、书画家。乾隆十七年进士,改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后授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上书房行走,《四库全书》总纂,山东学政。官至二品,而家道清贫,晚年卖画为生。工诗文精画,善水墨,尤工兰竹,著有《石斋诗文集》。为乾嘉年间“秀水派”的代表诗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