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帽山

众山皆弭伏,独让此峰尊。
绝顶时犹雨,中林昼亦昏。
逆风松势偃,触石水声喧。
定有幽栖者,何因得晤言。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座高耸入云、气势非凡的大山,以及山中独特的自然景象和可能存在的隐士生活。

首联“众山皆弭伏,独让此峰尊”用对比手法,写其他山都低伏在地,唯独这座山峰巍然耸立,显得格外尊贵。这里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山以性格,仿佛众山都甘愿臣服于它,突出了大帽山的雄伟气势。

颔联“绝顶时犹雨,中林昼亦昏”写山顶气候多变,时常下雨,而山腰的树林茂密,即使在白天也显得昏暗。这两句通过天气和光线的变化,生动展现了山的高大和幽深,让人仿佛身临其境。

颈联“逆风松势偃,触石水声喧”进一步描绘山中的动态景象:松树被强风吹得低伏,溪水撞击石头发出喧闹的声响。这里用“偃”和“喧”两个动词,让画面充满动感,既表现了风的猛烈,也体现了山林的生机。

尾联“定有幽栖者,何因得晤言”是诗人的想象:这样幽静深邃的山中,一定住着隐居的高人,可惜无缘相见。这两句由景及人,增添了神秘感和向往之情,也透露出诗人对隐逸生活的欣赏。

整首诗语言简练,画面感强,从山的气势到细节的刻画,再到对隐士的遐想,层层递进,既展现了大自然的壮美,也表达了诗人超脱世俗的情怀。

释圆悟

释圆悟,号枯崖,福清(今属福建)人。能诗画,喜作竹石。理宗淳祐间住泉州光福寺,有《枯崖集》(《竹溪鬳斋十一稿续集》卷一○《泉州重修兴福寺记》),已佚。《画史会要》卷三有传。今录诗二十九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