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空濛众所猜,宛疑阳至动飞灰。
贫居却厌閒中满,浮世还从何处来。
迥逐风光飘紫陌,宁随夜气点灵台。
旧游萧寺留题处,红袖那知拂几回。

现代解析

这首诗以"尘"为题,通过细腻的意象描写展现了尘埃的灵动与哲思。

开篇用"空濛"形容尘埃飘渺难测,就像冬日里阳光照射下飞舞的灰烬。这里将平凡的尘埃写得充满诗意,暗示生活中微小事物也值得关注。

中间四句形成巧妙对比:贫穷的居所讨厌尘埃堆积,但繁华世间尘埃又从何而来?诗人用"紫陌"(繁华街道)和"灵台"(心灵)两个意象,展现尘埃既能追逐世俗繁华,也能触及精神世界。这种对立统一的手法,让尘埃成为连接物质与精神的媒介。

结尾将镜头转向寺庙墙壁上的题字,用"红袖拂尘"的画面收束全篇。这个细节既写实又含蓄,暗示时光流逝中,连佛门清净地也难逃尘埃侵扰,而人们拂尘的动作,又何尝不是在擦拭内心的蒙尘?

全诗通过尘埃这一微小意象,探讨了物质与精神、清净与污浊、永恒与变迁等人生课题。诗人将日常生活现象提升到哲学高度,让读者在寻常事物中看见深刻的人生况味。语言清新自然,意象选择精当,在平淡中见深意,展现了古典诗歌"以小见大"的艺术魅力。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