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兴在殳山作
夜雨四檐纪,坐待扶桑暾。
天高无馀滓,初景方宴温。
黄鹂萃霜木,白雁来寒门。
所欣居处幽,已忘趋走烦。
时枉道人过,或逢田父言。
伤哉乱离后,衣冠今几存。
赋敛日已亟,何地为桃源。
结茅向绝逆,牧豕学公孙。
天高无馀滓,初景方宴温。
黄鹂萃霜木,白雁来寒门。
所欣居处幽,已忘趋走烦。
时枉道人过,或逢田父言。
伤哉乱离后,衣冠今几存。
赋敛日已亟,何地为桃源。
结茅向绝逆,牧豕学公孙。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雨后清晨的宁静山居生活,同时暗含对乱世现实的忧虑。全诗可分为三个层次:
前六句是生动的晨景速写:诗人坐在屋檐下等待日出,雨后的天空干净得没有一丝云彩,初升的阳光带来温暖。黄鹂停在挂霜的树枝上,白雁飞过简陋的屋门——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一幅清冷而充满生机的山居晨景图。
中间四句写隐居之乐:诗人享受这种远离尘嚣的生活,不再为世俗事务烦心。偶尔有修道之人来访,或与老农闲聊,这种简单的人际往来让他感到自在。这里通过"忘烦""所欣"等词,直接表达了隐居生活的惬意。
最后六句笔锋一转:诗人突然想到战乱后知识分子的悲惨处境,感叹如今还有多少读书人能保全自己。赋税越来越重,世上哪还有什么桃花源?最后两句看似在说自己要像古人公孙弘那样在偏远地方养猪读书,实则透露出在乱世中无处可逃的无奈。
全诗妙在对比:前半段越写隐居的闲适,后半段"伤哉""赋敛"的转折就越显沉重。诗人用清新自然的山景反衬乱世的残酷,用"学公孙"的洒脱掩饰内心的忧虑,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让诗歌更有回味。特别是"黄鹂萃霜木,白雁来寒门"两句,既是写景,又暗喻高洁之士在乱世中的艰难处境,可见诗人的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