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恩寺南池联句(第四句缺一字,第八句缺三字。)

古岸涵碧落(龟蒙),虚轩明素波。
坐来鱼阵变(日休),吟久菊□多。
秋草分杉露(嵩起),危桥下竹坡。
远峰青髻并(龟蒙),□□□髯和。
赵论寒仍讲,支硎僻亦过。
斋心曾养鹤,挥翰好邀鹅(南峰院即故相国裴公书额)。
倚石收奇药(龟蒙),临溪藉浅莎。
桂花晴似拭(日休),荷镜晓如磨。
翠出牛头耸(嵩起),苔深马迹讹(一作跛。石上有支公马迹。)。
伞欹从野醉(龟蒙),巾侧任田歌。
跁跒松形矮(日休),般跚桧樾矬。
香飞僧印火(嵩起),泉急使镳珂。
菱钿真堪帖(龟蒙),莼丝亦好拖。
几时无一事(日休),相伴著烟萝(嵩起)。

现代解析

这首《报恩寺南池联句》是唐代三位诗人陆龟蒙、皮日休和嵩起接力创作的联句诗,就像一场古代文人的"诗歌接龙"。全诗通过描绘报恩寺周围的自然景色和人文活动,展现了一幅宁静悠远的江南水乡画卷。

诗歌开篇用"古岸涵碧落,虚轩明素波"勾勒出南池的静谧,老旧的河岸映着蓝天,空荡的亭台倒映着粼粼波光。随后诗人观察入微:鱼儿变换队形游动,秋菊盛开(缺字处可能是"花"或"香"),杉树上的露珠滴在秋草上,竹坡间的小桥显得险峻。远处青山像女子发髻般秀美(缺字部分可能是形容山峰如发髻高耸)。

诗中穿插着文人雅士的生活情趣:讨论赵地的学说,造访僻静的支硎山,斋戒养鹤,挥毫写字。他们采药、赏花,把荷叶比作清晨打磨过的镜子,桂花像被擦拭过般明亮。牛头山翠色耸立,石上苔痕斑驳(相传是东晋高僧支遁的马蹄印)。

最后诗人展现率性自在的生活状态:歪戴头巾听田歌,醉倒野外任伞斜。看矮松蹒跚,观短桧婆娑,闻香火袅袅,听驿马铃响。甚至想象把菱花当首饰,拖曳莼菜作丝带,期盼有一天能无事一身轻,与烟霞藤萝终日相伴。

全诗就像一组流动的风景明信片,通过三位诗人不同视角的拼接,既展现了报恩寺周边四季变换的自然美景,又记录了唐代文人诗意栖居的生活状态。诗中那些缺字的地方,反而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就像山水画中的留白,让整幅画卷更显余韵悠长。

陆龟蒙

陆龟蒙(?~公元881年),唐代农学家、文学家,字鲁望,别号天随子、江湖散人、甫里先生,江苏吴县人。曾任湖州、苏州刺史幕僚,后隐居松江甫里,编著有《甫里先生文集》等。 他的小品文主要收在《笠泽丛书》中,现实针对性强,议论也颇精切,如《野庙碑》、《记稻鼠》等。陆龟蒙与皮日休交友,世称“皮陆”,诗以写景咏物为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