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十三日大雨从双福至新立

岭树茫茫风寂寂,水田漠漠路悠悠。
黄泥经雨稀如粥,青石生苔滑胜油。
襟冷腹饥惟欲坐,崖高坡陡倍添愁。
雾中新立知何处,绿竹村前暂滞留。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场大雨中艰难跋涉的旅途,语言朴实却充满画面感,读来让人感同身受。

前两句用"茫茫""寂寂""漠漠""悠悠"四个叠词,勾勒出山野的空旷寂静。风雨中的树林、水田和长路显得格外单调寂寥,为全诗定下疲惫压抑的基调。

三四句的比喻特别生动:被雨水泡透的黄泥像稀粥一样粘稠,长满青苔的石头比油还滑。这两个生活化的比喻,让读者立刻能想象出泥泞难行的山路,以及行人小心翼翼生怕滑倒的窘态。

五六句直接写身体感受:衣服湿透又冷又饿只想坐下休息,但眼前高崖陡坡让人更加发愁。这种生理上的痛苦和心理上的无奈相互叠加,把旅途的艰辛推到极致。

最后两句笔锋一转:在浓雾中根本看不清目的地"新立"在哪里,只能在绿竹环绕的村口暂时歇脚。这个开放式结尾很有韵味,既暗示前路未卜,又通过"绿竹"这个清新意象带来一丝慰藉,让整首诗在困顿中透出些许亮色。

全诗就像一组电影镜头:从远景的空旷山野,到近处的泥泞特写,再到行人疲惫的面部表情,最后定格在雾气中若隐若现的竹林村口。诗人没有直接抒情,但通过对环境、动作的细致刻画,自然流露出旅途中的孤独、艰辛和短暂休憩时的复杂心情。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