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荒凉萧瑟的黄昏景象,读来让人感受到孤独与苍凉。
前两句写景:空旷的原野上,天空清澈,落日泛着昏黄的光。西风吹过枯黄的野草,眼前是一片白茫茫的荒芜。这里用"野旷""天清""落日黄""衰草""白茫茫"等词语,营造出空旷寂寥的氛围。
后两句抒情:诗人停下马车环顾四周,发现路上一个行人都没有。抬头只见一片寒冷的云追随着南飞的雁群。这里"停骖"是停下马车的意思,"行人绝"强调环境的孤寂,"寒云逐雁行"这个画面既写实又带有象征意味——仿佛连天上的云都在追逐离去的雁群,而诗人却被独自留在原地。
整首诗通过简洁有力的意象,成功传达出旅途中的孤寂感。落日、西风、衰草、寒云、孤雁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一幅深秋黄昏的苍凉画卷,而"行人绝"的细节更是强化了这种孤独感。诗人没有直接说自己多孤独,但通过这些景物描写,让读者能真切感受到他当时的心境。
祝颢
祝颢(1405—1483)明代官员。字维清,长洲(今江苏苏州)人,祝允明祖父。正统四年(1439)进士,授刑科给事中,弹劾持大体,不讦人私。累官山西布政司右参政,兴学重教,有“教人与治人不同,贵在随材成就,毋强以文辞”之语。年六十致仕,吏材精敏,政绩颇著,卒年七十九。精于书画诗文,著有《侗轩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