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九后一日樗仙召集静虚堂同嵩山赋

九月十日风物清,登高已罢心未平。
陶公篱菊正烂漫,折简招我偕酒兵。
入门就坐不及语,但见椎碎黄泥罂。
须臾二客各尽醉,澜翻舌楛公无听,或为炙輠或雕龙,水可使立山可行。
狂言那可遽如许,酒力张翕神遗形。
墨妙诗清公不朽,我辈碌碌牛马走。
无忧有味老聃言,多闻见诃调御口。
达观在昔南华庄,梦化蛱蝶恣翱翔。
吾侪醉耶抑非梦,或有真宰酣黄粱。
霜风瑟瑟摇窗竹,主人送客镫影绿。
但愁醉尉问将军,月好天街不须烛。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群朋友在重阳节后聚会畅饮的生动场景,充满了豪放不羁的生活情趣和深刻的人生感悟。

全诗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1. 聚会场景(开头到"酒力张翕神遗形"):描写九月十日秋高气爽,虽然重阳登高已过,但兴致不减。朋友邀请聚会,一进门就看到打碎的酒坛子,大家很快喝得酩酊大醉,开始高谈阔论,说些天马行空的话。这里用"水可使立山可行"形容酒后夸张的言论,生动展现了醉态。

2. 人生感悟("墨妙诗清公不朽"到"或有真宰酣黄粱"):酒酣耳热之际,诗人想到人生对比——有人能留下不朽诗篇,而普通人如牛马般忙碌。引用老子和庄子的典故,探讨人生如梦的哲学思考,提出"我们是真的醉了,还是活在梦中"的疑问。

3. 散场情景(最后四句):夜深人静,秋风吹动窗前竹,主人在绿色灯光下送客。诗人幽默地说只担心醉得太厉害被巡夜的军官盘问,其实月光皎洁得都不需要灯笼照路。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 生动展现了文人聚会时的豪放不羁 - 将醉酒狂欢与深刻哲思完美结合 - 语言活泼有趣,比如"椎碎黄泥罂"写打碎酒坛,"澜翻舌楛"形容滔滔不绝 - 结尾的"月好天街不须烛"既写实又富有诗意

通过一次普通的朋友聚会,诗人表达了及时行乐的人生态度和对生命意义的思考,让读者在热闹的场景描写中感受到深刻的人生况味。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