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调】沉醉东风_秋夜旅思二
秋夜旅思
二十五点秋更鼓声,千三百里水馆邮程。青山去路长,红树西风冷。百年人半纸虚名,得似璩源阁上僧,午睡足梅窗日影。
气球
元气初包混饨,皮囊自喜囫囵。闲田地著此身,绝世虑萦方寸。圆满也不必烦人,一脚腾空上紫云,强似向红尘乱滚。
琼珠台
琪树暖青山鹧鸪,石床平红锦氍毹。云间萼绿华,梅下蓬莱屦。倚高寒满身香露,相伴仙人倒玉壶,月明夜瑶琴一曲。
二十五点秋更鼓声,千三百里水馆邮程。青山去路长,红树西风冷。百年人半纸虚名,得似璩源阁上僧,午睡足梅窗日影。
气球
元气初包混饨,皮囊自喜囫囵。闲田地著此身,绝世虑萦方寸。圆满也不必烦人,一脚腾空上紫云,强似向红尘乱滚。
琼珠台
琪树暖青山鹧鸪,石床平红锦氍毹。云间萼绿华,梅下蓬莱屦。倚高寒满身香露,相伴仙人倒玉壶,月明夜瑶琴一曲。
现代解析
这首曲子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描绘了秋夜羁旅、踢气球和登仙台三个场景,共同表达了作者对世俗生活的疏离和对自由超脱的向往。
第一部分《秋夜旅思》像一幅深夜赶路的孤独画卷。更鼓敲了二十五下(凌晨一点多),旅人还在千里之外的水路驿站奔波。眼前青山连绵看不到尽头,西风把红叶吹得沙沙响,更添寒意。这里用"半纸虚名"讽刺世人为了虚名奔波,反不如山寺僧人能在梅影下安然午睡——点破全篇核心:放下执念才能获得真正的安宁。
第二部分《气球》把踢气球写成哲学寓言。气球像混沌初开的宇宙("元气初包混饨"),圆滚滚的皮囊自得其乐。它不需要依附任何人,一脚就能飞上云端,这种自在状态比在红尘里打滚强多了。这里的气球其实是作者理想人格的化身:保持本真、不受世俗牵绊。
第三部分《琼珠台》转入神话般的仙境。温暖青山上有琪树鹧鸪,石床上铺着红锦毯。云中的仙女(萼绿华)穿着蓬莱仙履走来,衣袂带着梅香和露水。他们倚着玉壶对饮,在月光下弹琴——用一系列仙家意象构建出彻底脱离尘世的理想国,与开头奔波的红尘形成强烈反差。
三部分看似跳跃,实则用"逃离现实"的主线串联:从旅途劳顿的压抑,到踢气球时的短暂解脱,最终升华为羽化登仙的终极幻想。艺术上善用对比(红树冷/梅窗暖、红尘滚/紫云腾),动词尤其精妙("腾空上""乱滚"的动态感)。最打动人的是那种对自由的渴望:与其在名利场挣扎,不如做山僧、气球或仙人,哪怕片刻超脱也是好的。这种心境在今天依然能引发共鸣——我们何尝不偶尔想逃离996的生活,去寻一方清净呢?
张可久
张可久(约1270~1348以后)字小山(一说名伯远,字可久,号小山)(《尧山堂外纪》);一说名张可久肖像(林晋生作)可久,字伯远,号小山(《词综》);又一说字仲远,号小山(《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庆元(治所在今浙江宁波鄞县)人,元朝重要散曲家,剧作家,与乔吉并称“双壁”,与张养浩合为“二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