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宋真宗的作品,表达了一位帝王对自身能力和责任的深刻反思。
诗的前两句"每虔夕惕心,妄意遵遗业"意思是:我每天傍晚都怀着敬畏谨慎的心情,总想着要努力遵循先辈留下的治国方略。这里展现了帝王勤政的态度,但"妄意"二字透露出他对自己能力的怀疑——虽然想继承祖业,但可能力不从心。
后两句"顾予不武资,何以成戎捷"更加直白:看看我自己缺乏军事才能,怎么能取得战争胜利呢?这是帝王难得的自我剖析,承认自己在军事方面的不足。
全诗最大的魅力在于展现了一个身居高位的统治者难得的谦逊和清醒。他没有陶醉于权力,而是诚实地面对自己的局限。这种"帝王自省"的情怀在古代诗歌中比较少见,让读者看到龙袍之下也是一个会自我怀疑的普通人。
诗歌语言平实却情感真挚,四句话就勾勒出一个心怀天下又充满忧虑的帝王形象。特别是"不武资"的自我评价,打破了我们对古代帝王"文治武功"的刻板印象,显得格外真实动人。
赵顼
宋神宗赵顼[xū](公元1048年5月25日―公元1085年4月1日),初名仲针,宋英宗长子,生母高皇后,北宋第六位皇帝。公元1064年(治平元年)封光国公,后进封淮阳郡王、颍王。公元1066年(治平三年)立为皇太子,次年即帝位,是为宋神宗,时年20岁。公元1067年(治平四年),赵顼即位,由于对疲弱的政治深感不满,且他素来都欣赏王安石的才干,故赵顼即位后立即命王安石推行变法,以期振兴北宋王朝,史称“王安石变法”(又称“熙宁变法”)。公元1085年(元丰八年),赵顼在福宁殿去世,享年38岁,共在位18年,庙号神宗,谥号为英文烈武圣孝皇帝,葬于永裕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