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州山次韵
我从天姥游,层云荡胸臆。
遥见海上山,天际青历历。
俯视崖下松,一一骈拇直。
飞鸢凌长风,欲度忧折翼。
洞黑不敢前,恐有蛟龙匿。
霞明石室丹,泉挂水帘白。
兹游足奇观,此见太古色。
初疑补天余,炼成五色质。
又疑天柱折,遗此数千尺。
倚空何崔嵬,卓地亦奇特。
昔贤隐兹山,至今人爱惜。
辽辽千载下,隐者何寂寂。
山川固依然,世变良可恻。
遥见海上山,天际青历历。
俯视崖下松,一一骈拇直。
飞鸢凌长风,欲度忧折翼。
洞黑不敢前,恐有蛟龙匿。
霞明石室丹,泉挂水帘白。
兹游足奇观,此见太古色。
初疑补天余,炼成五色质。
又疑天柱折,遗此数千尺。
倚空何崔嵬,卓地亦奇特。
昔贤隐兹山,至今人爱惜。
辽辽千载下,隐者何寂寂。
山川固依然,世变良可恻。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游览沃州山时的震撼体验和深刻感悟,可以分成三个部分来理解:
第一部分:身临其境的登山体验(前12句) 诗人用"荡胸臆""青历历"等词语,生动表现出站在高山之巅的畅快感——云雾在胸口翻腾,远方的青山清晰可见。他低头看到崖下的松树像并排的手指一样笔直,老鹰在狂风中艰难飞行,山洞黑得让人不敢靠近。这些描写让读者仿佛跟着诗人一起经历了惊险的登山过程,感受到大自然的壮美与危险并存。
第二部分:对山石的神奇想象(中间8句) 面对奇特的山景,诗人产生浪漫联想:山石可能是女娲补天剩下的五彩石("补天余"),或是折断的天柱残骸("天柱折")。这些神话想象既表现了山势的雄伟,也透露出诗人对自然奥秘的好奇。就像现代人看到奇特地貌会猜测"是不是外星人留下的",古人则用神话故事来解释自然奇观。
第三部分:古今对比的感慨(最后8句) 诗人想到古代贤人曾在此隐居受人敬仰,而如今这样的隐士已经很少了。虽然山川依旧壮丽,但世道变迁让人伤感。这种感慨类似于现代人游览古迹时的感受——看着不变的风景,感叹物是人非。诗人通过古今对比,表达了对淳朴自然的向往和对现实社会的淡淡忧虑。
全诗最精彩的是将真实体验与神话想象完美结合:既如实记录登山所见,又用"补天""天柱"等典故为山水注入文化灵魂。最后借景抒怀的写法,让自然景观承载了更深层的人生思考,这种情景交融的手法至今仍被许多作家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