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慢 江亭重到景物都非感赋此阕

高林脱叶,坏壁留题,平波千里迢遥。
一负孤亭经年,风色慵敲。
吹花旧曾驰马,换荒凉、艳冶难描。
凝望久,有霜禽惊坠,啼向青霄。
知是谁方哀怨?
又黄昏、箫笛凄紧帘腰。
拥鼻微哦,和愁写上蛮蕉。
休长惜春无梦,梦春归、到底无憀。
寒信急,好心情、分付去潮。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词写的是一位故地重游的人,面对物是人非的景象时涌起的复杂愁绪。

上片用"脱叶的树林""斑驳的墙壁"开篇,像电影镜头一样展现荒凉场景。平静的江面延伸向远方,孤独的亭子多年无人问津,连风都懒得来光顾。这里曾经是繁华热闹的地方("吹花驰马"),如今却荒凉得连用画笔都难以重现当年的艳丽。诗人久久凝望,突然一只受惊的鸟儿从霜天坠落,哀鸣着飞向青天——这个意外插曲让画面突然生动起来。

下片转入内心感受。黄昏时分不知从哪里飘来哀怨的箫笛声,诗人忍不住用衣袖掩鼻轻声吟和,把愁绪写在芭蕉叶上。他说不要总惋惜春天没有留下美梦,因为就算梦到春天归来,醒来后只会更加空虚。最后望着急促的寒潮带走江水,也带走了自己所有好心情。

全词妙在三点:一是用"脱叶""坏壁"等具体事物表现沧桑感;二是"霜禽惊坠"的突然转折增添戏剧性;三是结尾"分付去潮"把抽象情绪具象化,让无形的愁绪随着潮水远去,余韵悠长。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