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寒食节郊游时的闲适与淡淡感伤,语言清新自然,充满生活气息。
前两句写寒食节的美好风情:杏子熬的粥散发着冷甜香气("冷饧"指冷却的麦芽糖),这个时节处处令人怜爱。这里用味觉(粥香)带出节日的温馨氛围。
后两句笔锋微转:春风虽好,却比不上旧日灶火的温暖(寒食节禁火,只能吃冷食),而满山开放的樱花,反倒让人误以为是旧日的炉火染红了枝头。这里用"输旧火"的对比,暗含对往日温暖的怀念;将山樱比作炉火,既写实又充满想象力,把禁火的遗憾转化为视觉上的慰藉。
全诗妙在将寒食节"禁火吃冷食"的习俗,通过粥香、春风、山樱等意象自然呈现,既有节日的闲适,又藏着对人间烟火的眷恋,在平淡中见深意。
曹松
曹松(828——903),唐代晚期诗人。字梦徵。舒州(今安徽桐城,一今安徽潜山)人。生卒年不详。早年曾避乱栖居洪都西山,后依建州刺史李频。李死后,流落江湖,无所遇合。光化四年(901)中进士,年已70余,特授校书郎(秘书省正字)而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