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公洞
一径深窈窕,上升翠微中。忽然灵洞前,日月开仙宫。
道士十二人,往还驭清风。焚香入深洞,巨石如虚空。
夙夜备蘋藻,诏书祠张公。五云何裴回,玄鹤下苍穹。
我本道门子,愿言出尘笼。扫除方寸间,几与神灵通。
宿昔勤梦想,契之在深衷。迟回将不还,章绶系我躬。
稽首谢真侣,辞满归崆峒。
道士十二人,往还驭清风。焚香入深洞,巨石如虚空。
夙夜备蘋藻,诏书祠张公。五云何裴回,玄鹤下苍穹。
我本道门子,愿言出尘笼。扫除方寸间,几与神灵通。
宿昔勤梦想,契之在深衷。迟回将不还,章绶系我躬。
稽首谢真侣,辞满归崆峒。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人探访神秘山洞、遇见仙人的奇幻经历,同时表达了作者渴望脱离世俗、追求心灵自由的道家思想。
开篇用"幽深小路""翠绿山色"营造出神秘氛围,突然在山洞前发现日月照耀的仙宫,这种强烈反差给人"柳暗花明"的惊喜感。洞里住着十二位驾风而行的道士,香火缭绕中,巨大岩石仿佛不存在,这些超现实的画面共同构建出令人神往的仙境。
诗中提到的准备祭品、祭祀张公等细节,说明这是有道教背景的宗教场所。五色祥云徘徊、黑鹤从天而降的意象,都是道教文化中仙人降临的典型象征。
后半段转向内心独白:自称"道门子弟"的作者,渴望挣脱现实束缚("尘笼"),通过净化心灵("扫除方寸")来与神明沟通。反复强调这个梦想酝酿已久,但现实中的官职("章绶")却像绳索般牵绊着他。最终在叩拜仙人后,他决定辞官归隐崆峒山——道教圣地。
全诗最动人的是理想与现实的拉扯:一边是云雾缭绕的自由仙境,一边是摆脱不了的官职束缚。这种矛盾心理通过"迟回将不还"(犹豫着不想回去)表现得淋漓尽致。最终选择追随内心召唤的结局,传递出道家追求精神超脱的核心思想。诗中"焚香""玄鹤"等意象至今仍常见于道教文化,可见其深远影响。
李栖筠
李栖筠(719年-776年4月16日),字贞一。赵郡赞皇县(今河北赞皇县)人。唐朝中期名臣,中书侍郎李吉甫之父、太尉李德裕之祖父。大历七年(772年),入朝任御史大夫,有“赞皇公”、“李西台”之称。代宗欲拜他为相,但因顾忌元载而止。李栖筠郁愤成疾,于大历十一年(776年)病逝,年五十八。册赠吏部尚书,谥号“文献”,后加赠司徒。有文集,今已佚。《全唐诗》存其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