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事述怀呈涤生师用何廉舫太守除夕韵同次青仙屏弥之作 其十二

枢帅忠诚上格天,春明问字十年前。
文章坛坫驱今古,气象沧溟罩万千。
威憺江湘弥抑抑,腹藏兵甲亦便便。
出师再表争形胜,知在龙蟠虎踞边。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写给老师涤生的,用朋友何廉舫的除夕诗韵写成。全诗通过几个生动画面,表达了对老师文武双全的崇敬之情。

前四句是回忆:十年前在京城求学时,就见识过老师忠诚感天动地的品格。老师的文章纵横古今,气魄像大海一样包容万物。这里用"坛坫"(文坛)、"沧溟"(大海)的比喻,展现老师学识渊博、胸怀宽广的形象。

后四句转到当下:老师在江湘一带治军威严("威憺"指威严肃穆),但待人谦和("抑抑"是谦逊的样子)。看似文士的肚子里却藏着兵法韬略("腹藏兵甲")。最后两句写老师再次带兵出征,选择在南京("龙蟠虎踞"指南京地势险要)这样的战略要地布防,显示出卓越的军事眼光。

全诗妙在把文人风骨和将帅气度完美融合:既有"问字""文章"的书卷气,又有"威憺""兵甲"的英武气。用"春明问字"的温馨回忆与"龙蟠虎踞"的战场布局形成反差,让一位儒将形象跃然纸上。

李鸿章

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称李中堂,亦称李合肥,本名章铜,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慈禧太后视其为“再造玄黄之人”,著有《李文忠公全集》。与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与俾斯麦、格兰特并称为“十九世纪世界三大伟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