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述
为氏因封邑,名家出华阴。
行藏由治乱,用舍自浮沉。
五代生民极,末年流毒深。
华夷两牢阱,宇宙一刀砧。
泯灭青牛迹,寂寥白鹤音。
日升消薄雾,云敛出高崟。
开国荣持节,归田足赐金。
名驹追老骥,稚栝秀长林。
鼓角催朝暮,星霜换古今。
却辞石熊麓,来卜笼溪浔。
温饱童耆乐,馨香祖祢歆。
一朝人事变,万里塞尘侵。
火燎倾巢燕,弓惊铩羽禽。
半携陈国镜,百感少原簪。
拟赋芜城赋,长吟梁甫吟。
萧条君子泽,恒久士人心。
谁把焦桐木,收为绿绮琴。
坐中惊倒屣,楼上快开襟。
才艺如毫发,忠诚或倍寻。
相知誓相报,岁月莫骎骎。
行藏由治乱,用舍自浮沉。
五代生民极,末年流毒深。
华夷两牢阱,宇宙一刀砧。
泯灭青牛迹,寂寥白鹤音。
日升消薄雾,云敛出高崟。
开国荣持节,归田足赐金。
名驹追老骥,稚栝秀长林。
鼓角催朝暮,星霜换古今。
却辞石熊麓,来卜笼溪浔。
温饱童耆乐,馨香祖祢歆。
一朝人事变,万里塞尘侵。
火燎倾巢燕,弓惊铩羽禽。
半携陈国镜,百感少原簪。
拟赋芜城赋,长吟梁甫吟。
萧条君子泽,恒久士人心。
谁把焦桐木,收为绿绮琴。
坐中惊倒屣,楼上快开襟。
才艺如毫发,忠诚或倍寻。
相知誓相报,岁月莫骎骎。
现代解析
这首诗以第一人称自述的形式,讲述了一个家族兴衰和个人命运起伏的故事,充满了对时代动荡的感慨和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家族荣耀与时代动荡(前八句) 开头讲家族显赫历史,祖先因封地得姓,出身名门望族。但生逢五代十国乱世,百姓受苦,外族入侵让天下如同刑场。这里用"刀砧"比喻残酷的时代,青牛白鹤这些祥瑞都消失了,暗示太平不再。
个人仕途与归隐(中间十二句) 接着写自己的人生选择:曾在朝为官风光无限(持节出使),后辞官归田享受厚赐。用老马小树比喻自己从壮年到老年的心境变化。听到战鼓声就想到岁月流逝,最终选择隐居溪边,让老幼温饱、祭祀祖先。这段展现了传统文人在仕与隐之间的挣扎。
战乱突至与人生转折(随后八句) 平静生活突然被战火打破,外族入侵像大火烧毁燕巢,自己如受伤的飞鸟。带着仅存的旧物(陈国镜、少原簪),想起故土沦陷(芜城赋),只能像诸葛亮未出山时那样作《梁甫吟》抒发忧闷。这里用"倾巢燕"的比喻生动表现了战乱的突然与残酷。
坚守气节与知遇之恩(最后十二句) 尽管时局艰难,仍坚持君子操守。把劫后余生的自己比作被制成琴的焦木,遇到知音(倒屣相迎的典故)才重获价值。最后强调要以才华和忠诚回报知己,感叹时光飞逝("岁月骎骎")。这部分通过"焦桐木变绿绮琴"的比喻,展现了文人如何在逆境中保持精神追求。
全诗用大量比喻(刀砧、惊弓之鸟等)和典故(梁甫吟、倒屣等),把个人命运放在宏大历史背景下展现,既有对乱世的控诉,也有对气节的坚守。最打动人的是那种"无论顺境逆境都保持文人风骨"的精神,就像战火中小心珍藏的铜镜和发簪,象征着不灭的文化传承。
杨弘道
淄川人,字叔能,号素庵。气高古,不事举业,磊落有大志。文章极自得之趣。有《小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