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梵天寺泉水的美景,同时寄托了诗人济世救民的理想。全诗围绕泉水的清凉、灵动和力量展开,充满禅意与想象力。
首联"云根流出泻寒声,冷沁禅关竹树清"用"云根"形容泉水的源头仿佛来自云端,既写出泉水的高远,又暗示其纯净。"寒声"和"冷沁"让人仿佛听到泉水叮咚、感受到丝丝凉意,整个禅寺的竹树都因这泉水显得格外清幽。
颔联"气泄化胎飞宝锡,岩开冰谷愧尘缨"继续用夸张手法写泉水的神奇。"化胎"指孕育万物的灵气,"飞宝锡"形容泉水像高僧的锡杖一样具有法力。后句说连世俗之人看到这冰清玉洁的泉水,都会为自己的尘世牵挂感到惭愧。
颈联"鹤林月浪秋常浸,龙海波涛夜忽惊"转入动态描写。月光下的泉水像在鹤林中流动的波浪,夜晚的泉声又如龙海突然掀起的波涛。这两句通过"鹤""龙"等意象,赋予泉水仙气和力量。
尾联"分我一瓢甦旱岁,化为霖雨泽苍生"是诗眼所在。诗人由赏泉联想到民生,希望取一瓢泉水解救旱灾,更期盼它能化作甘霖滋润天下百姓。这里将个人审美体验升华为济世情怀,体现了古代文人的社会责任感。
全诗妙在:1)用"云根""化胎"等意象将普通泉水写得仙气飘飘;2)通过声音、温度、形态等多角度描写,让读者身临其境;3)结尾的转折使诗歌超越写景,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诗人表面上咏泉,实则表达了自己希望造福百姓的理想。
房芝兰
房芝兰,河南人。尝登进士第(明嘉靖《池州府志》卷三)。今录诗三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