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钱王(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的建立者钱镠)昔日战台的景象,通过今昔对比,抒发了对历史兴衰和人生无常的感慨。
前两句写战台如今的样貌:层层叠叠的楼阁环绕着高耸的战台,这里曾是钱王征战的地方。诗人用"捧昭回"形容楼阁簇拥战台的景象,暗示战台虽历经沧桑,依然气势不凡。
中间四句是诗的核心。诗人说山色不会因为朝代的兴衰而改变,江水的声音从古至今一直流淌。时间像月亮一样有圆有缺,世事像花朵一样开了又谢。这里用自然景物永恒不变,反衬人世变迁的无常。山、水、月、花都是常见的自然意象,但组合在一起,形成强烈的对比效果。
最后两句点明主题:多少英雄人物早已无处寻觅,只有夕阳下的过客独自徘徊。诗人站在历史遗迹前,感受到英雄的消逝和个人的渺小,流露出淡淡的哀愁。
全诗语言平实但意境深远,通过战台的今昔对比,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思考。诗人没有直接评判历史,而是让读者从自然与人事的对比中,自己体会那种物是人非的苍凉感。这种借景抒情的写法,让抽象的哲理变得具体可感,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施宜生
(?—1160)邵武人,原名达,字明望。徽宗政和四年擢第,授颍州教授。钦宗靖康元年走江南。以罪北逃事伪齐。齐废归金,累迁翰林侍讲学士。金完颜亮正隆四年使宋贺正旦,以隐语“今日北风甚劲”及“笔来”暗示金将南侵。使还,其副使告发,被烹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