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后寻边三首

千里烟沙尽日昏,战馀烧罢闭重门。新成剑戟皆农器,
旧著衣裳尽血痕。卷地朔风吹白骨,柱天青气泣幽魂。
自怜长策无人问,羞戴儒冠傍塞垣。
旗头指处见黄埃,万马横驰鹘翅回。剑戟远腥凝血在,
山河先暗阵云来。角声恶杀悲于哭,鼓势争强怒若雷。
日暮却登寒垒望,饱鸱清啸伏尸堆。
风怒边沙迸铁衣,胡儿胡马正骄肥。将军对阵谁教入,
战士辞营不道归。新血溅红黏蔓草,旧骸堆白映寒晖。
胸中纵有销兵术,欲向何门说是非。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战争后的残酷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的渴望和对现实的无奈。全诗分为三部分,每一部分都从不同角度展现了战争的惨烈和人民的苦难。

第一部分写战后荒凉的场景:千里黄沙遮天蔽日,战场余火未熄,城门紧闭。农民手中的农具变成了武器,百姓的衣裳沾满血迹。北风呼啸,吹动着地上的白骨,连天空都仿佛在为死去的亡灵哭泣。诗人感叹自己虽有治国良策却无人采纳,只能羞愧地戴着儒生帽子站在边关。

第二部分写战场上的厮杀:战旗所指尘土飞扬,万马奔腾如鹰隼盘旋。兵器上的血迹还未干透,战云已笼罩山河。号角声比哭声更凄厉,战鼓声如雷鸣般震怒。黄昏时分登上堡垒眺望,只见乌鸦在尸堆上啼叫。

第三部分写边关将士的处境:狂风卷起沙粒击打着铠甲,敌人正耀武扬威。将军们不知为何而战,士兵们有去无回。新血染红野草,白骨在夕阳下泛着寒光。诗人内心虽有止战之策,却找不到能听他说理的人。

全诗通过生动的画面和强烈的对比,展现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诗人用"农器变剑戟"、"衣裳染血"等细节,揭示战争对正常生活的破坏;用"白骨"、"伏尸堆"等意象,控诉战争的残酷;最后以"销兵术无处可说"的感慨,表达了对当权者穷兵黩武的愤懑。这种对和平的呼唤和对现实的批判,在今天依然具有深刻的警示意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