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春日傍晚的闺怨场景,通过四个画面传递出孤寂与怅惘。
第一句"玉钗香梦水东流"用玉钗暗指独居女子,她的美好幻想像香味一样消散,如同东流的江水一去不返。这里把虚无的梦境比作看得见摸得着的流水,让抽象的情感变得具体可感。
第二句"帘怯春寒寄暮钩"写女子畏寒蜷缩的细节。窗帘半卷着像害怕春寒似的,这个"怯"字用得巧妙,把帘子拟人化了。暮色中帘钩孤零零挂着,暗示女子无人相伴的处境。
第三句"燕子不来花满地"形成双重失落:本该归巢的燕子不见踪影,春花也凋零满地。这两样春天最具代表性的事物都在消逝,强化了美好事物终将逝去的伤感。
最后"一痕新月又西楼"用新月西沉收尾,这个"又"字说明这样的孤寂夜晚已不是第一次。全诗就像一组电影镜头:从消逝的梦境到畏寒的帘幕,从落花的庭院到西沉的月亮,层层递进地展现女子在春日里的寂寞与时光流逝的无奈。
诗人没有直接说"我很孤独",而是通过玉钗、帘钩、燕子、新月这些日常事物,让读者自己感受到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春日闲愁。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正是古典诗词最打动人心的地方。
赵若槸
赵若槸,字自木,号霁山,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必涟弟。度宗咸淳十年(一二七四)进士。入元不仕。有《涧边集》,已佚。事见明嘉靖《建宁府志》卷一八《赵必涟传》,《宋季忠义录》卷一五有传。今录诗七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