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山亭行
习俗厌江村,丛林借幽楚。
随意参禅元,开襟洗尘土。
剧饮借容颜,豪吟雕肺腑。
庭竹数竿秋,芭蕉千叶雨。
有时临崔嵬,释儒杂宾主。
有时陟山巅,乾坤从仰俯。
有时折角巾醉歌,有时无弦琴浪抚。
对景漫优游,何心事簪组。
萧散林丘,傲睨今古。
守拙养真,伊谁俦伍。
几回醉眼摩娑,不觉空庭日午。
随意参禅元,开襟洗尘土。
剧饮借容颜,豪吟雕肺腑。
庭竹数竿秋,芭蕉千叶雨。
有时临崔嵬,释儒杂宾主。
有时陟山巅,乾坤从仰俯。
有时折角巾醉歌,有时无弦琴浪抚。
对景漫优游,何心事簪组。
萧散林丘,傲睨今古。
守拙养真,伊谁俦伍。
几回醉眼摩娑,不觉空庭日午。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厌倦世俗、向往自然的隐士生活。全诗用轻松随意的语言,展现了主人公在山水间的自在逍遥。
开篇说主人公讨厌江村的世俗生活,选择在幽静的树林中居住。他在这里可以自由自在地参禅悟道,敞开衣襟让山风吹走尘世的烦恼。痛快地喝酒让脸色红润,豪迈地吟诗抒发内心情感。
接着用四个"有时"排比句,生动展现了主人公的日常生活:有时登上高山,和僧人、儒生随意交谈;有时爬到山顶,俯瞰天地万物;有时戴着便帽醉醺醺地唱歌;有时抚弄着没有琴弦的琴自得其乐。这些描写突出了主人公无拘无束的生活状态。
庭院里的几竿秋竹和雨打芭蕉的景色,衬托出宁静淡泊的氛围。面对这样的美景,主人公悠闲自得,完全不在乎功名利禄。他在山林间自由自在,傲视古今,保持纯真本性,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最后描写他常常醉眼朦胧地摩挲着东西,不知不觉就到了正午,进一步表现了他超然物外、忘却时间的生活状态。整首诗通过对日常生活细节的描写,展现了一种摆脱世俗束缚、回归自然本真的理想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