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漂泊在外的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深切思念,以及秋夜雨声中无法排遣的孤独愁绪。
前两句"一别西窗鬓已丝,几回梦里计归期"用非常生活化的画面展开:主人公和亲人分别时还在西窗下话别,如今头发都已斑白,多少次在梦里盘算着回家的日子。这里"鬓已丝"三个字特别打动人,既说明分别时间之久,又暗示思念催人老。
后两句"无端秋色愁如许,又是巴山夜雨时"把情绪推向高潮:不知为何秋天的景色让人如此忧愁,偏偏又赶上巴山夜雨的时刻。"无端"二字用得巧妙,说明这种愁绪来得没有道理却异常强烈。"巴山夜雨"既是实景,又化用李商隐名句,让熟悉古诗的读者能立刻联想到"何当共剪西窗烛"的典故,产生双重共鸣。
全诗最动人的是把人生常见的三种愁绪完美融合:岁月流逝之愁(鬓已丝)、思乡之愁(计归期)、季节之愁(秋色),最后用绵绵夜雨把所有这些愁绪都浸泡得愈发浓重。诗人没有直接说"我很愁",而是通过头发变白、数归期、听夜雨这些具体细节,让读者自己感受到那份刻骨的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