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马长城窟
漠漠辽水云,明明关山月。
迢迢万里城,历历饮马窟。
有妇哭声哀,哭城城为摧。
秦兵五十万,白骨雪成堆。
至今窟中水,犹是当时泪。
涓滴积成泉,长留在边地。
前年度辽西,渴马绕城嘶。
八月天已寒,雪飞沙路迷。
今岁阴山道,解鞍卧沙草。
魂随秋雁归,梦见家山好。
早晚向临洮,朔风吹节旄。
归骑大宛马,玉碗醉蒲萄。
迢迢万里城,历历饮马窟。
有妇哭声哀,哭城城为摧。
秦兵五十万,白骨雪成堆。
至今窟中水,犹是当时泪。
涓滴积成泉,长留在边地。
前年度辽西,渴马绕城嘶。
八月天已寒,雪飞沙路迷。
今岁阴山道,解鞍卧沙草。
魂随秋雁归,梦见家山好。
早晚向临洮,朔风吹节旄。
归骑大宛马,玉碗醉蒲萄。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边关将士的艰辛生活和思乡之情,通过生动的画面和深沉的情感打动读者。
开头四句用"漠漠""明明""迢迢""历历"等叠词,勾勒出边塞辽阔荒凉的景象:辽河上乌云密布,关山月色清冷,万里长城蜿蜒,饮马的水窟清晰可见。这些重复的词语让画面更有层次感,仿佛电影镜头般由远及近。
接着突然转入凄惨的哭声,用夸张手法说妇人哭倒了城墙,暗示战争带来的深重苦难。"白骨雪成堆"的比喻触目惊心,五十万秦军化为皑皑白骨,将惨烈的战争后果直观呈现。诗人说现在窟中的水都是当年人们的泪水,这个想象既夸张又真实,把历史的悲痛与眼前的景物联系起来。
后半部分通过两个对比场景展现戍边生活:前年在辽西,战马口渴绕城嘶鸣,八月就飞雪,沙路难辨方向;今年在阴山,只能卸鞍睡在沙草地上。这种时空转换生动表现了戍边将士年复一年的漂泊。
最后四句是全诗的情感升华:魂魄随着秋雁南归,梦中见到家乡美景。虽然早晚还要奔赴临洮战场,寒风中军旗猎猎,但诗人想象着终有一天能骑着大宛骏马回乡,用玉碗畅饮葡萄美酒。这种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与前面的战争惨状形成强烈反差。
全诗最打动人的是那种跨越时空的悲悯:长城下的水窟既是历史的见证,又是情感的载体。诗人通过这个意象,把秦汉以来的边关血泪与当下戍卒的乡愁串联起来,让读者感受到战争创伤的延续性。而结尾的想象性画面,则给沉重的主题带来一丝温暖的希望。
周巽
吉安人,字巽亨,号巽泉。尝参预平定道、贺二县瑶人起事,授永明簿。有《性情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