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岁

玉京仙侣,同受琅函结。风雨隔,尘埃绝。霞觞翻手破,阆苑花前别。鹏翼敛,人间泛梗无由歇。
岂忆山中酒,还共溪边月。愁闷火,时间灭。何妨心似水,莫遣头如雪。春近也,江南雁识归时节。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词描绘了一位修道之人对尘世生活的感慨和对超脱境界的向往,情感真挚而富有哲理。

上阕开篇用"玉京仙侣"(天界的仙人伴侣)和"琅函"(仙家典籍)营造出超凡脱俗的氛围,暗示主人公曾与仙人结缘。但紧接着"风雨隔,尘埃绝"道出现实阻隔,仙凡两界难以相通。"霞觞破"(仙酒洒落)、"阆苑别"(仙境分别)两个意象,生动表现了仙缘中断的遗憾。最后以"鹏翼敛"(收起翅膀的大鹏)和"泛梗"(随波逐流的浮木)自喻,表达在人间漂泊无依的怅惘。

下阕转入对隐居生活的回忆。"山中酒"、"溪边月"勾勒出远离尘嚣的闲适画面,与上阕的漂泊形成鲜明对比。"愁闷火"的比喻很新颖,将烦恼比作时燃时灭的火焰,既形象又深刻。随后"心似水"的澄明境界与"头如雪"的衰老担忧形成对照,展现修道者追求内心平静的愿望。结尾处"春近"、"雁归"的意象,既点明时令变化,又暗含对精神归宿的期盼,余韵悠长。

全词最动人的地方在于:既写出了对仙境的向往,又不回避现实困境;既有超脱的追求,又带着人间温度。那些"鹏翼"、"泛梗"的比喻,让抽象的修道心境变得可感可知,而"山中酒"、"溪边月"的生活细节,又让隐逸理想显得亲切自然。最后在春回大地、鸿雁北归的自然律动中,传递出对生命归宿的乐观期待,给人以温暖的力量。

晁补之

晁补之(公元1053年—公元1110年),字无咎,号归来子,汉族,济州巨野(今属山东巨野县)人,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为“苏门四学士”(另有北宋诗人黄庭坚、秦观、张耒)之一。曾任吏部员外郎、礼部郎中。 工书画,能诗词,善属文。与张耒并称“晁张”。其散文语言凝练、流畅,风格近柳宗元。诗学陶渊明。其词格调豪爽,语言清秀晓畅,近苏轼。但其诗词流露出浓厚的消极归隐思想。著有《鸡肋集》、《晁氏琴趣外篇》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