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陪童子鸣潘象安洪从周康裕卿管建初集许仪部长官宅送庆伯弟得流字
仗剑清歌达者流,蓟门折柳向炎州。
风尘万里愁艰涉,岁月孤踪可滞留。
先泽远贻分雁影,恩波新沐迟鹓俦。
遥闻乡国烽烟息,早赋云篇拜冕旒。
风尘万里愁艰涉,岁月孤踪可滞留。
先泽远贻分雁影,恩波新沐迟鹓俦。
遥闻乡国烽烟息,早赋云篇拜冕旒。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群朋友在秋夜聚会送别的场景,充满了豪情与离愁。
首联“仗剑清歌达者流,蓟门折柳向炎州”写的是送别的场景:朋友们仗剑高歌,潇洒不羁,在蓟门(北京一带)折柳送别,友人即将前往炎热的南方(炎州)。折柳是古代送别的象征,这里既有豪迈之情,也有依依不舍之意。
颔联“风尘万里愁艰涉,岁月孤踪可滞留”写的是远行的艰辛:前路万里风尘,充满艰难险阻,而岁月漫长,孤身一人不知何时才能停下脚步。这里流露出对友人旅途的担忧,也暗含人生漂泊的无奈。
颈联“先泽远贻分雁影,恩波新沐迟鹓俦”写的是家族和仕途:友人继承了先辈的恩泽(先泽),像大雁一样远行;同时他也受到朝廷的恩惠(恩波),但迟迟未能与志同道合的朋友(鹓俦)相聚。这里既有对家族荣耀的追忆,也有对仕途不顺的感慨。
尾联“遥闻乡国烽烟息,早赋云篇拜冕旒”写的是对未来的期盼:听说故乡的战乱已经平息(烽烟息),希望友人能早日建功立业,写出锦绣文章(云篇),得到朝廷的赏识(拜冕旒)。这里既有对和平的欣慰,也有对友人前程的祝福。
整首诗情感丰富,既有送别的豪迈与不舍,也有对人生漂泊、仕途坎坷的感慨,最后又寄托了对和平与功名的向往。语言流畅,意境深远,展现了明代文人送别诗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