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游三首 其二

绣幌银屏杳霭间,若非魂梦到应难。
窗前人静偏宜夜,户内春浓不识寒。
蘸甲递觞纤似玉,含词忍笑腻于檀。
锦书若要知名字,满县花开不姓潘。

译文及注释

绣幌(huǎng)银屏杳霭(ǎi)间,若非魂梦到应难。
屋里挂着丝织的帷幔,摆着银色的屏风,显得幽深渺茫,如果不是梦魂应该是难以到达的。
幌:帷幔。杳霭:即“杳蔼”,幽深渺茫貌。

窗前人静偏宜夜,户内春浓不识寒。
窗前人声寂静恰好适宜夜晚的气氛,室内春光浓郁感觉不到屋外的寒冷。

(zhàn)甲递觞(shāng)纤似玉,含词忍笑腻(nì)于檀。
酒斟满,佳人捧觞的纤手洁白似玉,在檀木的香气中欢歌笑语。
蘸甲递觞:酒斟满,捧觞蘸指甲。

锦书若要知名字,满县花开不姓潘。
若想弄明白锦字书中人的名字,能让满县花开的就不是潘安仁的功绩了。
锦书:典出《晋书·列女传》:“窦滔妻苏氏,始平人也,名蕙,字若兰,善属文。滔,苻坚时为秦州刺史,被徙流沙,苏氏思之,织锦为回文旋图诗以赠滔。宛转循环以读之,词甚凄惋。”后人因以“锦字”、“锦字书”、“锦书”指妻子给丈夫之信。满县花开不姓潘:用“潘岳”典故。潘岳,字安仁,他任河阳县令时,结合当地地理情况令满县栽花,浇花息讼甚得百姓遗爱。后遂用“河阳一县花、花县”等代称潘岳。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屋里挂着丝织的帷幔,摆着银色的屏风,显得幽深渺茫,如果不是梦魂应该是难以到达的。
窗前人声寂静恰好适宜夜晚的气氛,室内春光浓郁感觉不到屋外的寒冷。
酒斟满,佳人捧觞的纤手洁白似玉,在檀木的香气中欢歌笑语。
若想弄明白锦字书中人的名字,能让满县花开的就不是潘安仁的功绩了。

注释
幌:帷幔。杳霭:即“杳蔼”,幽深渺茫貌。
蘸甲递觞:酒斟满,捧觞蘸指甲。
锦书:典出《晋书·列女传》:“窦滔妻苏氏,始平人也,名蕙,字若兰,善属文。滔,苻坚时为秦州刺史,被徙流沙,苏氏思之,织锦为回文旋图诗以赠滔。宛转循环以读之,词甚凄惋。”后人因以“锦字”、“锦字书”、“锦书”指妻子给丈夫之信。
满县花开不姓潘:用“潘岳”典故。潘岳,字安仁,他任河阳县令时,结合当地地理情况令满县栽花,浇花息讼甚得百姓遗爱。后遂用“河阳一县花、花县”等代称潘岳。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如梦似幻的夜晚场景,充满了浪漫与柔情。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将读者带入一个既真实又虚幻的唯美世界。

前两句写环境:华丽的绣花帷帐和银色屏风在朦胧雾气中若隐若现,这样的美景除非在梦中,否则很难见到。这里用"杳霭"(薄雾)营造出梦幻感,暗示这可能是梦境或想象中的场景。

中间四句刻画细节:窗前的人静静享受这宜人的夜晚,屋内春意盎然让人忘记了寒冷。这里"春浓"既指温暖的春天气息,也暗指浓烈的情感氛围。接着描写女子敬酒时的优雅姿态——指甲轻蘸酒水递过酒杯,手指纤细如玉;说话时忍着笑意,声音比檀香还要柔腻。这些细节生动展现了女子的娇媚神态。

最后两句巧妙用典:如果要问这封信的作者是谁,只要看满城盛开的鲜花就知道了——这里暗指不是古代美男子潘岳(古人用"潘安"代指美男子)。诗人用"满县花开"自比,既谦虚地表示自己不如潘安貌美,又自信地暗示自己的才情足以让百花盛开,充满幽默与自得。

全诗通过朦胧的环境描写、细腻的人物刻画和巧妙的典故运用,展现了一个春夜相会的浪漫场景,既含蓄又热烈,让读者感受到爱情的美好与诗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