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华清·夜月 其二
如镜稍亏,如盘未满,一泓遥映江上。虽则黄昏,早湿碧空银浪。
恍追忆、旬日前头,还只似、小蛾眉样。一饷。忽珠胎撑处,桂芽频放。
惹得游人吟想,便急切愁他,不成圆相,影已堪怜,预拟开筵延赏。
尽不眠、耐过今宵,怕明夕、迢应相仿、琴响。指金徽暗记,夜添秋爽。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词描绘的是月亮从初亏到渐圆的变化过程,以及人们赏月时的细腻情感。
上片写月亮的变化: 1. 开头用"如镜稍亏,如盘未满"形容月亮既不是完全圆形,也不是月牙状,正处于将圆未圆的状态。 2. "一泓遥映江上"写月光洒在江面的美景,"早湿碧空银浪"用"湿"字巧妙地把月光比作水波。 3. 接着回忆十天前的月亮还像蛾眉般纤细,转眼间就变得饱满起来,用"珠胎撑处,桂芽频放"这样生动的比喻描写月亮逐渐丰满的过程。
下片写人的感受: 1. 游人看到月亮将圆未圆,既期待又担心它不能圆满,这种矛盾心理很真实。 2. "影已堪怜"表达对月影的怜爱,已经准备好酒席要好好欣赏。 3. 最后写宁愿今夜不睡也要赏月,因为担心明天月亮会有变化,还特意在琴上做记号,记录下这个秋夜的美好时刻。
全词最妙的地方在于: 1. 把月亮的变化过程写得活灵活现,像在看延时摄影。 2. 抓住了人们赏月时那种既期待又怕失望的微妙心理。 3. 用"珠胎""桂芽"等新颖比喻,让常见的月亮显得格外生动。 4. 最后琴上记号的细节,把对美好瞬间的珍惜表现得十分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