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学宫摹刻汉石经残字歌
一字石经邕所作,表里隶书光太学。
兰台私文志本污,鸿都鸟篆才原薄。
熹平立后兵火余,贞观收藏半刓剥。
遗字流传拓本稀,虬甲凤毛与麟角。
徒传八石洪相摹,千九百字蓬莱阁。
昆山秀水互有考,视宋较远尤残落。
后生无从见典型,圣言同异滋穿凿。
北平夫子今翁公,日抱群经事商榷。
汉笺唐疏精髓搜,仓沮史籀偏旁索。
遗经三段刻丁酉,一笑蓬莱有宿约。
聚于所好物必归,金匮本藏得参酌。
字体破缺云雾遮,碑形高广丈尺度。
宦贯犹堪证鲁毛,射聘依稀未斑驳。
公羊隐四字十八,鄱阳所缺非参错。
归于一是众论排,诗歌文笔两超卓。
公时校士吾西江,命工磨石去硗确。
腕力所到蛟螭蟠,议郎精彩犹腾烁。
六百七十有五字,点画天然谢雕琢。
镌成移置嵌宫墙,多士先瞻气欢跃。
公与西江旧结缘,卅载文风戒卑弱。
重将典故续蓬莱,快竦精神峙匡岳。
深檐盖护永不刊,诸生雒诵勤薰濯。
兰台私文志本污,鸿都鸟篆才原薄。
熹平立后兵火余,贞观收藏半刓剥。
遗字流传拓本稀,虬甲凤毛与麟角。
徒传八石洪相摹,千九百字蓬莱阁。
昆山秀水互有考,视宋较远尤残落。
后生无从见典型,圣言同异滋穿凿。
北平夫子今翁公,日抱群经事商榷。
汉笺唐疏精髓搜,仓沮史籀偏旁索。
遗经三段刻丁酉,一笑蓬莱有宿约。
聚于所好物必归,金匮本藏得参酌。
字体破缺云雾遮,碑形高广丈尺度。
宦贯犹堪证鲁毛,射聘依稀未斑驳。
公羊隐四字十八,鄱阳所缺非参错。
归于一是众论排,诗歌文笔两超卓。
公时校士吾西江,命工磨石去硗确。
腕力所到蛟螭蟠,议郎精彩犹腾烁。
六百七十有五字,点画天然谢雕琢。
镌成移置嵌宫墙,多士先瞻气欢跃。
公与西江旧结缘,卅载文风戒卑弱。
重将典故续蓬莱,快竦精神峙匡岳。
深檐盖护永不刊,诸生雒诵勤薰濯。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南昌学宫复制汉代石经残字的故事,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
1. 历史背景篇:
诗中提到的"熹平石经"是东汉官方教科书,用隶书写成,但历经战乱损毁严重。就像诗中说的"贞观收藏半刓剥",到唐代时已经残缺不全。宋代人曾摹刻过1900字,但到作者时代更是残破不堪,导致学者们对经典的理解出现分歧。
2. 文化抢救篇:
主角"北平夫子"翁公是位潜心研究经典的学者,他做了三件重要的事:
- 像侦探一样研究汉代注释和唐代解释,甚至追溯最古老的文字演变
- 获得珍贵的金匮藏本作为参考
- 亲自监督工匠刻石,复原了675个残缺的文字
这些复刻的石经被嵌在学宫墙上,让学子们能重新看到古代经典的原貌。
3. 文化传承篇:
诗中用生动的比喻描写刻石过程:"腕力所到蛟螭蟠"形容笔力雄健如蛟龙盘绕,"议郎精彩犹腾烁"说文字神采飞扬。最后将这件事比作续写宋代蓬莱阁的典故,就像在庐山脚下竖起文化丰碑,让学子们能永远诵读学习。
全诗通过抢救文物这件事,展现了中华文化薪火相传的精神。就像诗中"聚于所好物必归"说的,真正热爱文化的人,总会让珍贵的历史遗产得到最好的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