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香 蟹
秋宵月白。
正三泖湖边,枯苇初织。
采捕郎移,小艇呼灯争觅。
腹芒输海双螯绣,听爬沙、重寻无迹。
西风珑畔,香粳偷饱,内黄凝液。
便日日、山厨捧出。
胜夜照浑河,凿冰求得。
剖向雕盘,朱橘香苞同色。
登高遍插茱萸罢,最思量、剩匡狼籍。
江乡风味,如今但有、梦寻疏荻⑴。
正三泖湖边,枯苇初织。
采捕郎移,小艇呼灯争觅。
腹芒输海双螯绣,听爬沙、重寻无迹。
西风珑畔,香粳偷饱,内黄凝液。
便日日、山厨捧出。
胜夜照浑河,凿冰求得。
剖向雕盘,朱橘香苞同色。
登高遍插茱萸罢,最思量、剩匡狼籍。
江乡风味,如今但有、梦寻疏荻⑴。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词写的是秋天捕蟹、吃蟹的乐趣,充满了江南水乡的生活气息。
上片(前半部分)描绘了捕蟹的场景: 1. 开篇用"秋宵月白"点明时间,月光下的三泖湖边,枯黄的芦苇随风摇曳,营造出清冷的秋夜氛围。 2. 渔民们划着小船,点着灯火在湖面搜寻螃蟹。"呼灯争觅"四个字生动展现了渔民们热火朝天的捕捞场景。 3. 接着描写螃蟹的特征:腹部的纹路像绣花,双螯有力,爬行时发出"沙沙"声,但转眼就躲得无影无踪。 4. 最后三句说螃蟹在西风里偷吃稻谷,蟹黄饱满得像要凝结起来,用拟人手法写出螃蟹的肥美。
下片(后半部分)转到吃蟹的享受: 1. 说山里的厨房天天都能端出螃蟹,比北方人在浑河凿冰捕鱼要惬意得多。 2. 描写剖开螃蟹时,蟹黄像橘子瓣一样金黄诱人,用视觉和嗅觉的描写勾起食欲。 3. "登高"两句很巧妙:重阳节插茱萸后,最想念的却是吃剩的蟹壳。这种反差写法突出了对螃蟹的喜爱。 4. 结尾带着淡淡乡愁,说现在只能梦里寻找水乡的螃蟹和芦苇,暗示作者可能已离开江南。
全词妙处在于: - 观察细致:从捕蟹到吃蟹的每个细节都写得很鲜活 - 善用对比:秋夜的冷清vs捕蟹的热闹,北方的凿冰vs江南的时鲜 - 语言生动:"爬沙声""偷饱"等用语既通俗又传神 - 情感真挚:最后淡淡的思念让美食记忆更显珍贵
就像现在人写"秋天的第一只大闸蟹",古人用更优美的文字,写出了对当季美食的期待与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