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树行

三十年前尚无我,魁躯凛凛立庭中。
风剑霜刀削出峥嵘势,千枝万柯作虬龙。
春尽花发孰能觉,镇日香萦蝶与蜂。
秋至垂实馈行客,南北高悬一树红。
十六年前余尚稚,猱身上下捷逾风。
执竿簌簌急如雨,跳梁满地何玲珑。
孟冬霜紧叶飞尽,仰见傲骨撑青空。
凝伫手抚龙虎姿,侧身天地两豪雄。
忽忽满院凄凉景,飞鸟难寻巢树影。
妙质何尝免摧折,斧斤支离在俄顷。
至今相忆总愁肠,况复天涯尚漂梗。
绝知舍后掩蓬蒿,长欃年年斸更高。
苍然老树归何处,往者淩云一旦烧。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以一棵枣树为线索,通过三个时间节点的对比,展现了生命盛衰的沧桑感,同时暗含了对人生际遇的思考。

童年视角(前16年):诗人回忆幼时家门前的枣树。三十年前它已是参天大树("魁躯凛凛"),用"虬龙"形容树枝盘曲的雄姿。春天开花时暗香浮动,秋天结满红彤彤的枣子,像给路人馈赠礼物。十六年前诗人还是灵活的孩子,在树下打枣嬉戏("执竿簌簌"),冬天树叶落尽时,光秃的枝干依然倔强地刺向天空,让他感受到一种英雄气概。

现实转折:笔锋突然转到凄凉现状。某年冬天,这棵充满生命力的树被砍伐("斧斤支离"),只剩树桩埋在杂草中。诗人用"淩云一旦烧"强调毁灭的突然性——曾经高大的树木转瞬成灰。

深层感悟:最后四句是诗眼。诗人漂泊在外时想起这棵树,意识到再美好的事物也难逃消亡("妙质何尝免摧折")。但结尾又留下希望:被砍的树桩每年都会长出新芽("长欃年年斸更高"),暗示生命会以另一种形式延续。

全诗妙在用树写人生:枣树从繁茂到被砍,如同人从青春到沧桑;树枝冬日的倔强姿态,象征人在逆境中的尊严;而树桩长新芽的细节,又暗喻生命顽强的本质。诗人没有直接抒情,但通过对一棵树的命运白描,让读者自然体会到对时光流逝的怅惘,以及对生命韧性的敬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