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瓢(二首)

一席茅庵百衲身,山高无日照窗尘。
雪松挺翠能禁冷,霜叶堆红岂是春。
瓦罐汲泉便北并,木盘分米赠西邻。
补瓢留得青蚨在,自笑痴心也济贫。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居山林的清贫修行者的日常生活,通过几个生活细节展现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境界。

前两句写居住环境:住在茅草屋里,穿着打满补丁的破衣服,因为山太高阳光都照不进窗户。这里用"百衲身"(缝补多次的衣服)和"窗尘"(积灰的窗户)两个细节,生动表现了清贫的生活状态。

中间四句用对比手法写生活态度:松树在雪中依然挺拔苍翠,红叶堆积看似热闹却并非真正的春天——这暗示修行者虽然生活艰苦,但内心保持高洁。接着用"瓦罐打水""木盘分米"两个具体动作,表现他乐于分享的品格,连打水都要顺便帮邻居打,自己不多的米粮也要分给西邻。

最后两句最妙:修补破瓢省下的钱(青蚨指铜钱),自己舍不得用却拿去救济更穷的人。一个"自笑"特别传神,既笑自己傻,又透着满足,把这种"穷帮穷"的温暖表现得既朴实又动人。

全诗没有一句说教,就像用手机拍下的生活短视频:补衣服的和尚、结冰的水井、分米的木盘、修补的破瓢...每个画面都透着人间烟火气,最后落脚到"自己穷还帮别人"的闪光点上,让人看到贫困中最珍贵的善良。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