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题子岩
旦为阳华游,轩豁谐素志。
那知此嵌岩,近在回翔地。
石如狻猊状,蹲伏呀可畏。
虽无嚬呻威,尚使百兽避。
漫郎嗜泉石,足迹靡不至。
是岩端见遗,定自求其备。
澹岩冠湘中,环玮传万耳,
此郎靳一言,亦以山无水。
骨多欠{上艹下月}血,草木咸枯悴。
其谁喜冥搜,韵语发天秘。
石门何晃荡,坐久三叹喟。
径欲挽银潢,淙淙满人意。
那知此嵌岩,近在回翔地。
石如狻猊状,蹲伏呀可畏。
虽无嚬呻威,尚使百兽避。
漫郎嗜泉石,足迹靡不至。
是岩端见遗,定自求其备。
澹岩冠湘中,环玮传万耳,
此郎靳一言,亦以山无水。
骨多欠{上艹下月}血,草木咸枯悴。
其谁喜冥搜,韵语发天秘。
石门何晃荡,坐久三叹喟。
径欲挽银潢,淙淙满人意。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游览阳华山的所见所感,通过生动的自然景观描写,表达了对山水的热爱和对人生境遇的思考。
开篇写作者白天游览阳华山,心情舒畅,实现了平素的愿望。没想到这座险峻的山岩就在自己常活动的地方,暗示美好的事物往往就在身边,只是我们未曾发现。
中间部分用拟人手法描写山石:像蹲伏的狮子,虽然没有怒吼的威严,但足以让百兽退避。这里通过狮子的形象,展现了大自然不怒自威的力量。接着提到"漫郎"(可能指作者自己或某位爱山水的人)走遍各地寻找奇景,却遗漏了这座山岩,说明人对完美的追求反而可能错过眼前的美好。
然后对比另一座著名的澹岩,虽然宏伟但缺乏水源,就像只有骨架没有血肉,草木枯萎。这里用人体比喻山景,生动说明山水相依的重要性——再壮观的山,没有水就失去灵气。
最后写作者坐在石门前感慨,甚至想引来天河之水,让山间充满令人愉悦的流水声。这个浪漫的想象,既表达了对完美山水的向往,也暗喻人生需要"活水"般的活力与变化。
全诗通过一次普通的游山经历,探讨了"完美"与"缺憾"的辩证关系:不必远求,身边就有风景;看似缺陷(无水)反而成就独特;真正的欣赏在于发现平凡中的不凡。语言生动,比喻贴切,把山水游记升华为人生哲思。
何麒
何麒,字子应,青城(今四川都江堰市东南)人。张商英外孙。高宗建炎元年(一一二七)为宣教郎《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六。绍兴十一年(一一四一),赐同进士出身,为夔州路提点刑狱。十三年,知邵州,未几落职,主管台州崇道观,道州居住。今录诗八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