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王孙 镜湖秋思

越山重叠越溪斜(罗虬)。
竹浦风回雁弄沙(鲍溶)。
几个轻舟在若邪(王翰)。
摘莲花(王勃)。
江月相随直到家(李频)。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忆王孙 镜湖秋思》是一首巧妙的集句词,作者从五位唐代诗人的作品中各选取一句,拼接成一幅江南秋日的水墨画。我们逐句来看:

开篇"越山重叠越溪斜"像电影开场的长镜头——浙江一带的青山层层叠叠,溪流蜿蜒穿过山谷。山势的"重叠"和溪水的"斜"字搭配,立刻让画面有了立体感。

第二句"竹浦风回雁弄沙"把镜头拉近:长满竹子的水岸边,秋风打着旋儿,大雁用爪子拨弄沙滩。一个"弄"字让大雁显得调皮,静中有动。

"几个轻舟在若邪"突然让画面活起来:几条小船悠闲地漂在若耶溪上(若邪是若耶溪的古称)。这里用"轻舟"而不是"渔船",暗示这不是忙碌的劳作场景。

最妙的是"摘莲花"这个特写镜头。在秋天的背景下突然出现夏日的采莲画面,看似不合季节,实则用莲花的凋零暗示时光流逝,有种"秋来犹见残荷影"的惆怅。

结尾"江月相随直到家"像温柔的谢幕:月亮倒映在江面,随着小船轻轻摇晃,一路护送归人。这个画面既实写月夜行舟,又暗含"明月寄相思"的情感。

全诗就像五块拼图,拼出三个层次:远景山水(1句)→中景雁舟(2-3句)→近景人情(4-5句)。虽然每句出自不同诗人,但组合后意外和谐,共同传递出:秋日泛舟时,看山看水看飞雁,最终在月光里品出的,还是那一缕淡淡的乡愁。

朱彝尊

朱彝尊(1629~1709),清代诗人、词人、学者、藏书家。字锡鬯,号竹垞,又号驱芳,晚号小长芦钓鱼师,又号金风亭长。汉族,秀水(今浙江嘉兴市)人。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科,除检讨。二十二年(1683)入直南书房。曾参加纂修《明史》。博通经史,诗与王士祯称南北两大宗。作词风格清丽,为浙西词派的创始者,与陈维崧并称朱陈。精于金石文史,购藏古籍图书不遗余力,为清初著名藏书家之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