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是一位叫沈菊山的老人写给朋友的感慨之作,字里行间透着历经沧桑后的通透与孤独。
前四句是现实写照:八十岁的老人("乾淳"指宋代的年号,暗示自己历经岁月),回看一生觉得大半都虚度了。现在连朝廷官员的礼节性问候都没有了,只剩老朋友还会写信关心。这里"子虚"是借用典故,说人生像虚构的故事一样不真实,暗含对光阴易逝的无奈。
后四句是精神境界:诗人认为写诗的灵感往往在人生困顿时才迸发("穷方进"),人老了反而能看淡世俗牵绊。最后望着茫茫天地发出感叹:这世上还有谁能真正懂我呢?"茫茫天壤阔"的壮阔景象,反衬出老人知音难觅的孤独感。
全诗妙在把老年人的两种状态写得真切:既有物质世界的冷清(无人问候、故人稀少),又有精神世界的丰盈(诗艺精进、超脱尘俗)。最后那句"谁复是知予"的叩问,像一声穿越时空的叹息,让所有经历过孤独的人都能产生共鸣。
张伯垓
张伯垓,字德象,嘉兴华亭(今上海松江)人。高宗绍兴三十年(一一六○)进士(《南宋馆阁录》卷九)。孝宗淳熙七年(一一八○)任干办审计司(《宋会要辑稿》选举二一之二)。十一年,主管官告院。光宗绍熙三年(一一九二)知徽州(明弘治《徽州府志》卷四)。宁宗庆元三年(一一九七)知绍兴府。五年,以中书舍人兼实录院同修撰。官至吏部尚书(清光绪《嘉兴府志》卷四四)。今录诗三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