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绣伊老人

图史能亲一杖藜,乌衣旧国忆园西。
剩看门巷归泥燕,空对乡关辨草鸡。
横海将军铜柱冷,渡江词客玉箫低。
梦梅花馆高风在,忍读丰山沈墨题。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位老人的晚年生活,表达了对故土、往事的深情追忆。全诗用平实的意象串联起深沉的情感,我们可以分四个层次来理解:

首联"图史能亲一杖藜,乌衣旧国忆园西"像电影开场镜头:老人拄着藜木拐杖翻阅书卷,在南京乌衣巷(东晋贵族聚居地)的老宅院里回忆往事。"一杖藜"这个细节特别生动,既说明老人年迈,又暗示他保持着文人雅趣。

颔联"剩看门巷归泥燕,空对乡关辨草鸡"用燕子归巢和草中鸡鸣两个日常画面,写出物是人非的怅惘。泥燕年年回巢,但故园早已不是当年模样;想辨认故乡方向,却只能听见野鸡啼叫。这种细微的观察特别打动人。

颈联突然转入历史场景:"横海将军"可能指东汉马援立铜柱纪功的典故,"渡江词客"让人联想到东晋南迁的文人。铜柱生冷、玉箫声低,这些意象暗示着辉煌历史的消逝,与老人记忆中的往昔形成呼应。

尾联"梦梅花馆高风在,忍读丰山沈墨题"最见深情:老人书斋(梅花馆)的高洁风骨仍在,但看着故人(沈墨可能是友人)在丰山的题字,却已不忍卒读。这里的"忍"字用得极妙,把那种既想回忆又怕伤心的矛盾心理写活了。

全诗妙在把个人记忆与历史沧桑融为一体。老人翻书、看燕、听鸡鸣的日常举动,都承载着厚重的文化记忆。诗人没有直接抒情,但通过"铜柱冷""玉箫低"这些带着体温的意象,让读者自然感受到时光流逝的苍凉。最后落在"不忍读"三个字上,留给人无限回味空间。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