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住在端溪里,窈窕白云最深处。
吾宗骨肉徒纷纭,惟我幸为明时器。
瑜麋见我性质实,俾我日里相摩擦。
毛颖先生常似渴,一插池中水将绝。
玉堂金马许多人,惟尔三子情最亲。
爱我坚心磨不磷,案头长立待君恩。

现代解析

这首诗以砚台的口吻自述,用拟人手法展现了文房四宝的生动世界。全诗可以分成三个部分来理解:

开篇四句是砚台的自我介绍。它说自己出生在盛产砚石的端溪(广东肇庆),住在白云缭绕的深山老坑里。虽然同宗族的砚石很多,但只有自己被选中成为文人使用的砚台,暗示自己质地优良。

中间四句描写日常使用场景。制墨师傅(瑜麋)看中它质地坚实,每天用它研磨墨块。毛笔(毛颖先生)像永远喝不饱似的,每次蘸墨都几乎把砚池里的墨汁吸干。这里用拟人化的"渴"字,把毛笔写成贪杯的酒客,十分有趣。

最后四句升华主题。虽然翰林院(玉堂金马)里人才济济,但砚台与墨、笔关系最亲密。它自豪地表示自己经得起反复研磨(磨不磷),始终坚守在书案上,等待主人挥毫泼墨。末句"待君恩"既指等待主人使用,也暗含文人期待朝廷重用的双关意味。

全诗妙在将静止的砚台写得活灵活现:会说话(自报家门)、会社交(与笔墨称兄道弟)、有理想(等待建功立业)。通过文房用具的互动,我们看到了古代文人书房里生机勃勃的小世界,也感受到读书人对笔墨生涯的热爱与期许。

解缙

解缙(1369年-1415年),字大绅,一字缙绅,号春雨、喜易,明朝吉水(今江西吉水)人,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中进士,官至内阁首辅、右春坊大学士,参预机务。解缙以才高好直言为人所忌,屡遭贬黜,终以“无人臣礼”下狱,永乐十三年(1415年)冬被埋入雪堆冻死,卒年四十七,成化元年(1465年)赠朝议大夫,谥文毅。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