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悠远的山寺禅院图景,语言清新自然,充满禅意。
前两句写景:青翠的藤萝和竹林像锁一样环绕着禅院,寺院大门正对着松林环绕的山湾。这里用"锁"字很巧妙,既写出植物茂密包围寺院的样子,又暗示这里是与世隔绝的修行之地。"松林第一湾"的描写让人仿佛看到山路的转弯处,给人幽深曲折之感。
后两句写人:白发苍苍的老禅师想必是得道高人,却随和地陪着客人漫步前山。这里"应有道"三个字很值得玩味,既表达对禅师的敬重,又留下想象空间——禅师到底悟到了什么?而"等闲"(随意)二字则展现了禅师超脱自在的境界,不端架子,自然随性。
整首诗的精妙之处在于: 1. 用简单的景物组合(青萝、翠竹、松林)就勾勒出远离尘嚣的禅意空间 2. 通过老禅师"随客过山"的日常举动,生动表现了"平常心是道"的禅理 3. 语言看似平淡,但每个字都经过精心锤炼(如"锁"字),读来余味悠长
诗人没有直接说禅院多幽静、禅师多高明,而是让读者从景物和人物的自然呈现中自己体会,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正是古典诗词的魅力所在。
陈舜俞
(?—1072)宋湖州乌程人,字令举,号白牛居士。仁宗庆历六年进士。嘉祐四年复举制科第一。官著作佐郎。神宗熙宁三年,以屯田员外郎知山阴县。反对“青苗法”,疏谓其法乃“别为一赋以敝海内,非王道之举”,责监南康军盐酒税。有《都官集》等。